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审判程序 > 第二审程序 > 申请再审有时间限制吗

申请再审有时间限制吗

时间:2020-05-25 浏览:1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84140
很多平时比较常见的案件都是民事诉讼案,例如合同纠纷、婚姻纠纷、财产纠纷等。如果当事人对于民事诉讼一审的结果不服是可以申请再审的,但是再审是有一定期限的,在这段期限内才能申请再审。那么,民事诉讼法中申请再审期限的规定是多少呢?接下来,手心律师网小编将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希望能够解开大家的疑惑,具体内容请仔细阅读下文内容。

一、申请再审有时间限制吗

有。

二、过往民事诉讼法中再审期限的规定

1991年的《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二条规定,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二年内提出。对此没有规定例外情况。

2007年修改民事诉讼法时,有的提出,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二年后才发现某些再审事由的情形,一律按照“二年内提出”的规定,限制申请再审,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权利。因此,2007年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在第一百八十四条中增加规定“二年后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以及发现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

最新民事诉讼法中再审期限的规定

2012年8月31日发布了民事诉讼法。这次修改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五条对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期限作了修改。

三、最新民事诉讼法中申请再审期限的规定

一是将二年的申请再审时间缩短为六个月;

二是将后来才可能被发现的再审事由增列为四种;

三是将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三个月的申请再审时间延长为六个月。

需要明确的是,目前本条规定中,申请再审的六个月时间限制为不变期间,不存在中断或中止的情况。

一般六个月的期限是从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时才开始起算的。

但在以下四种情况下,当事人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期间及其起算点是不同的:

第一,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发现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当事人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六个月内申请再审。

第二,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发现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当事人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六个月内申请再审。

第三,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当事人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六个月内申请再审。

第四,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发现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当事人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六个月内申请再审。

目前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既符合我国民事诉讼司法实践的要求,也有其他国家民事诉讼法的类似制度可作比较。在大陆法系的其他国家或者地区,都有再审期间的例外规定。例如,德国、日本民事诉讼法和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在原审诉讼中未经合法代理的,即使已经超过了再审期间,当事人仍然可以依据这一再审事由申请再审。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离婚诉讼被告上诉状的格式及内容

    离婚诉讼被告上诉状的具体格式和内容。上诉人陈xx对一审判决提出异议,主要包括感情破裂的认定、债务认定、共同财产认定、礼钱认定、抚养费认定及抚养费金额的认定等方面。上诉人请求二审法院撤销原判,重新审理并作出公正判决,同时要求被上诉人承担诉讼费用。

  • 冤假错案的解决途径

    冤假错案的解决途径,包括信访、向检察院报告、向上级法院反应并申请再审等方法。同时,也介绍了再审制度的特点,包括提起再审的主体、客体和申请期限等。这些途径和制度为冤假错案的解决提供了法律保障,确保司法公正和当事人权益的得到维护。

  • 再审程序及其时效

    再审程序及其相关时效。当事人认为已生效的判决或裁定存在错误,可在判决或裁定生效后的六个月内向上级法院申请再审。再审可由本院、最高法院等机构提出,当事人申请时需提交相关材料,法院审查期限一般为三个月。对解除婚姻关系的判决或调解书,不得申请再审。

  • 管辖权异议的再审申请可行性分析

    管辖权异议的再审申请可行性分析。在一审中未提出或逾期未提出的异议、在规定期限内提出但表示接受受诉或在裁定生效后再提出异议,均无法申诉。若判决生效后同时对裁定和判决提出申诉,且经审查发现均有错误,可经再审和提审撤销原判决和裁定并移送有管辖权法院。上级法

  • 撤销一审判决后,还是败诉方承担诉讼费。多退少补。
  • 离婚调解书的法律效力和上诉问题
  • 民事二审后的申诉期限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