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适格性是判断其是否具备参与诉讼的资格的标准。原告必须是有诉讼权利能力且与案件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被告必须是侵犯原告民事权益或与原告发生民事权益争议的被请求的相对人。如果一方当事人不适格,人民法院就应根据法律裁定驳回起诉。
原告在起诉时必须明确指出被告的身份,即被诉称侵犯原告民事权益或与原告发生民事争议而应该应诉的人。如果没有明确具体的被告,诉讼程序就无法进行,人民法院也无法对案件进行审理。
原告在起诉时必须明确指出要求人民法院保护其民事权益的具体内容,对被告的实体权利请求内容,以及提出诉讼请求的事实依据和理由。这些都是起诉中的核心内容。如果原告起诉时没有具体的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人民法院就只能驳回其起诉。
原告提起的诉讼必须属于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范围,否则人民法院无权对案件进行审理。例如,涉及企业职工下岗、整体拖欠职工工资;涉及已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的城镇企业缴纳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案件;非法集资引发的纠纷;涉及大面积土地调整或群体性利益重新分配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追索土地征用补偿费等,都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
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纠纷案件中,如果认为案件涉嫌经济犯罪,应当裁定驳回起诉,并将相关材料移送检察机关或公安机关;如果认为案件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应当裁定驳回起诉,并告知原告另行提起行政诉讼。
如果原告在向人民法院起诉时未声明有仲裁协议,但被告在答辩期内以双方当事人曾自愿达成书面仲裁协议应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为由提出管辖权异议,人民法院经审查属实后应当裁定驳回起诉,并告知原告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不过,如果仲裁协议、仲裁条款无效、失效或内容不明确无法执行,则不适用该情形。
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发现双方当事人所争议的是劳动争议,根据劳动仲裁前置原则,应当裁定驳回起诉,并告知原告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如果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后发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的事项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范围,则应当裁定驳回原告的起诉。
在已经判决、裁定并生效的案件中,如果原告以同一事实、理由再次起诉,人民法院应当依法裁定驳回起诉,除非原告从程序上撤诉或因证据不足被判决驳回诉讼请求。对于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案件,裁判文书生效后,如果一方当事人因新情况、新理由再次起诉要求增加或减少费用,人民法院应当作为新案处理。
人民法院认为依法应当裁定驳回起诉的其他情形。
在民事诉讼中,如果人民法院依法裁定驳回起诉,当事人不需要缴纳案件受理费。当事人对驳回起诉的裁定不服,可以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如果二审法院审理后认为原告的起诉符合条件,则裁定撤销原审裁定,指令一审法院对本案进行审理。被裁定驳回起诉后,原告再次起诉的,只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条件,人民法院就应当依法受理。
反诉的提起、反诉对象的特定性以及反诉请求的独立性。反诉需向审理本诉的法院提起,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反诉对象具有特定性,只能由本诉的被告对本诉的原告提起。反诉请求独立,需按起诉程序和方式提出,具有独立的诉的要素,不会因为本诉的撤回或原告放弃请求而失
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案的审查方式问题。法院应区分国内和涉外仲裁裁决,采用合适的审查方式。不建议采用书面审理,因为可能损害被申请人的诉讼权利。建议采用公开开庭听证方式,增强司法监督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保障当事人权益。
刑事诉讼法关于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的申诉的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向人民法院或检察院提出申诉,但不能停止判决和裁定的执行。符合一定条件如新证据证明原判决错误、证据不确实等,法院应重新审判。各级法院院长发现错误需提交审判委员会处理,
再审的条件,包括再审的主体、客体、决定和期限。再审主体必须是法定的行使审判权的机关和公职人员。客体是确有错误的已生效判决、裁定和调解书。再审决定需由有权组织作出裁定书以决定再审。对于民事、行政案件,再审申请期限为6个月;刑事案件则需在刑罚执行完毕后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