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申诉是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或者裁定书不服的一种救济途径。因此,申诉的对象是那些已经具备法律效力的判决书或者裁定书。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二条的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这意味着申诉的主体包括当事人、法定代理人以及近亲属。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的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提出的申诉必须符合以下情形之一,人民法院才会重新审判:
审判监督程序中的申诉与上诉有以下主要区别:
申诉的对象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或者裁定书,而上诉的对象是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一审判决或者裁定。
申诉的主体包括当事人、法定代理人以及近亲属;而上诉的主体包括被告人、自诉人、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以及其法定代理人、经被告人同意的被告人的辩护人以及近亲属。
受理申诉的机关包括原审人民法院及其上级人民法院,以及与上述各级人民法院对应的人民检察院;而受理上诉的机关只能是原审人民法院及其上一级人民法院。
对于申诉,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期限,但《若干意见》规定了申诉的期限,一般为刑罚执行完毕2年内。而对于上诉,法律规定了期限,即对判决提起上诉的期限为10日,对裁定提起上诉的期限为5日。
申诉只是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一种材料来源,不能停止生效判决、裁定的执行;而上诉必然引起第二审程序,导致一审判决、裁定不能生效。
需要注意的是,被害人没有上诉权,但有申诉权;近亲属没有独立的上诉权,只能在被告人同意的情况下上诉,但近亲属却有独立的申诉权,无需被告人同意即可提出申诉。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03条的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都享有申诉权,可作为申诉人。
刑事申诉的客体是经人民法院审结并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或者裁定书,或者是人民检察院作出的从实体上终结案件程序的不起诉决定。
根据法律的规定,申诉权人提出申诉必须认为申诉的客体在认定事实上或者在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或者量刑不当。当然,申诉人提出的申诉,由于缺乏法律知识或者主观偏见,实际上不一定具备事实上和法律上的条件。但是,只有在具备上述理由之一的情况下,就可以申请申诉。
受理申诉的机关是依法享有管辖权的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只有它们能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相应的决定。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03条的规定,提出申诉不会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这意味着申诉并不具备诉讼上的拘束力,也不一定会引起再审程序。
醉酒驾驶机动车构成危险驾驶罪的相关法律规定和程序。文章指出,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从抽血到服刑的具体时间,而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公安机关将进行侦查和拘留,人民检察院会审查并作出决定,人民法院将审理并宣判。各环节的时间因案件性质、复杂程度等有所不同。
行政诉讼中原告承担诉讼费的相关规定。包括被起诉的行政行为在诉讼期间的执行问题,法律提供的例外情况,行政案件的诉讼费用标准,以及原告撤诉后的再起诉问题。原告需承担一定费用,且一旦撤诉,通常不能再次以同一事实和理由起诉。如有错误,可通过审判监督程序撤销原
刑事诉讼中的审判监督程序采用一审终审制的原因。审判监督程序是一种特别救济措施,基于其特殊性,实行一审终审制能够保证裁判的稳定性、实现程序经济并保障程序的公正价值。同时,再审程序作为特别救济程序,在具备法定条件时才能启动,人民法院对再审案件进行审慎处理
法院超过审理期限未判决的处理方式。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当事人可向上一级法院或检察机关申请司法监督程序。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如有特殊情况可延长,但须经相关领导批准。当事人可在特定情况下向检察机关申请检察建议或抗诉,如被驳回再审申请、法院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