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对未来五年司法改革的走向进行了规划。该意见对再审范围进行了扩大,为当事人提供了更多的申请再审的机会。
2014年7月,最高法院在济南会议上发布了有关《四五改革纲要》的提纲性内容,但由于内容不够详细,引发了媒体的误传和猜测。为了吸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要精神,最高法院决定对提纲进行修订。最终,最高人民法院于2015年2月26日发布了修订后的《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2014-》。
根据修订后的《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2014-》,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符合法律规定情形的,应当提出抗诉。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符合法律规定情形的,应当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新民事诉讼法对再审审查制度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完善了再审审级规定,并赋予了当事人申请检察监督的权利。新民事诉讼法即将施行,正确适用再审审查程序的新规定成为人民法院的紧迫任务。
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和公民之间的案件,当事人申请再审的,应向原审法院提交再审申请书等材料。这些案件的争议标的额一般不大,法律关系相对简单,甚至诉讼标的额小于到上一级法院申请再审的费用。为了减轻当事人的诉讼成本,这类案件的再审申请材料应当由原审法院统一接收。
建立通过原审法院提交申请再审材料的受理工作机制,一方面便于当事人申请再审,减轻当事人的诉讼负担;另一方面统一案件入口,避免上下级法院重复审查,裁判矛盾的问题;同时也便于原审法院掌握本院生效裁判的申请再审动态,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审判质效,并便于原审法院开展判后释明化解矛盾。
不同时机下原告申请撤诉而被告不同意的处理方式。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法院一般会准许撤诉;而在法庭辩论终结后、法院宣判之前,如果被告不同意,法院有权不予准许撤诉。具体是否准许需根据案件情况和相关法律依据进行裁定。
第一审案件的审理公开性问题,根据不同案件的性质和情况,以及是否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等因素,法院会决定采用公开审理或不公开审理的方式。在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审理公开性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和特殊情况处理。
再审申请的适用范围和程序。再审适用于人数众多或法律关系简单的案件,如劳动争议、婚姻家庭等,当事人需向原审法院提交再审申请书等材料。再审申请程序包括当事人提交材料、法院审查、裁定再审或驳回申请等步骤。法律明确了再审的时效、主体和适用范围,已生效的解除婚
延期开庭审理的裁定问题。根据法律规定,若案件一方申请延期审理且符合法定情形,法院会进行裁定。延期审理的情形包括通知新证人到庭、调取新物证重新鉴定、检察人员发现需补充侦查及申请回避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