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进行第三次审议的行政强制法草案中,对行政强制执行的执行和解机制作出了规定。执行和解是指行政机关与当事人达成协议,既保证了行政决定的执行,又减少了社会冲突,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草案规定,实施行政强制执行时,行政机关可以与当事人达成执行协议,并约定分阶段履行。此外,当事人采取补救措施的情况下,可以减免加处的罚款或者滞纳金。
草案明确规定,执行协议应当履行。如果当事人不履行执行协议,行政机关应当恢复强制执行,以确保协议得到履行。
行政机关在作出强制执行决定前,应以书面形式催告当事人履行义务,并告知当事人有陈述和申辩的权利。
行政机关应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并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记录和复核。如果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行政机关应予以采纳。
强制执行决定书应当载明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强制执行的理由和依据;强制执行的方式和时间;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行政机关的名称、印章和日期。
为保障当事人的权利,除紧急情况外,行政机关不得在夜间或者法定节假日实施行政强制执行。同时,不得以停止供水、供电、供热、供燃气等方式迫使当事人履行相关行政决定。
中止执行的情形包括:当事人履行行政决定确有困难或者暂无履行能力;第三人对执行标的主张权利,确有理由;执行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且中止执行不损害公共利益;行政机关认为需要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形。一旦上述情形消失,行政机关应当恢复执行。但如果中止执行满三年未恢复执行,且没有明显社会危害,当事人确无能力履行,行政机关不再执行。
终结执行的情形包括:公民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受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无财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受人;执行标的灭失;据以执行的行政决定被撤销;行政机关认为需要终结执行的其他情形。
《行政强制法》还引入了执行协议的制度,使行政强制法律制度更具灵活性,体现了人性化的一面。根据第42条的规定,行政机关可以在不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情况下,与当事人达成执行协议。执行协议可以约定分阶段履行,并可以减免加处的罚款或者滞纳金。为确保执行协议得到履行,《行政强制法》规定,如果当事人不履行执行协议,行政机关应当恢复强制执行。
工资强制执行的处理方法,包括向上级法院申请执行、强制执行的措施等。在执行过程中,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查询、冻结、划拨存款,扣留、提取收入,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财产等。通过这些措施,确保被执行人履行法律义务。
最高人民法院审理船舶碰撞纠纷案件的相关规定。内容包括船舶碰撞的定义、碰撞船舶的赔偿责任、船舶触碰引起的侵权纠纷、赔偿责任承担、人身伤亡的赔偿责任、船载货物损失的赔偿责任、承运船舶的赔偿责任以及提供证据的责任等。规定自5月23日起施行。
共同犯罪的定义和构成条件,包括实施行为、组织行为和教唆行为等。共同犯罪要求各犯罪人的行为指向同一目标,相互联系配合,并对犯罪结果有因果关系。文章还解析了各种共同犯罪行为的特点和定罪问题,如实施行为、组织行为和教唆行为等,并强调了刑法总则与刑法分则在定
强制执行的定义、流程以及相关规定。强制执行是法院根据生效法律文书,运用国家强制力迫使义务人履行义务,保障权利人权利实现。在执行过程中,如果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等特定情形,可以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裁定书中应载明执行标的总额、已执行的债权数额和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