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征地拆迁 > 土地利用 > 土地使用权 > 烟台市地税收入有哪些变化

烟台市地税收入有哪些变化

时间:2023-12-23 浏览:2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8521

地税收入创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

全市地税收入同比增长26.11%达93.67亿元

根据市地税局的消息,据统计,2007年全市地税收入达到93.67亿元,同比增长26.11%,增收19.39亿元。这一增幅是自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地税部门表示,他们力争在2008年地税收入总量突破110亿元,增长20%以上。其中市县级地税收入预计突破80亿元,增长20%以上。三大主体税种共完成59.96亿元。

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三大主体税种增长迅速

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共纳税59.96亿元

2007年,全市地税收入充分体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中,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这“三大主体”,共纳税59.96亿元,并且增长幅度普遍加快。

据了解,2007年,地税收入中占比重最高、对地方财力贡献较大的营业税扭转了近几年低幅增长的态势,完成31.1亿元,增长27.96%,占地税收入总量的比重达到33.2%。企业所得税完成20.37亿元,增长23.11%。个人所得税完成8.49亿元,增长28.97%。其他地方小税种完成33.72亿元,增长25.57%。

中心城区地税收入骨干作用凸显

市内五区地税收入增长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市地税部门相关人士表示,从税收情况分析来看,去年市内五区地税收入比重得到提高,市级收入首次高出全市市县级收入增幅,这标志着中心城区的骨干拉动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

据了解,市内五区地税收入完成47.7亿元,增长29.75%,高出全市平均水平3.64%,占全市地税收入的比重达到50.92%。其中市直地税收入完成25.98亿元,增长27.25%,是近年来首次高出全市平均水平。全市市级地税收入完成11.89亿元,增长26.83%,创近年最高水平,首次高出市县级收入增幅。12个县市区共完成地税收入67.69亿元,增长25.67%。

优惠政策助推服务业税收增长

服务业税收增长明显,产业结构优化

去年以来,服务业税收增长明显加快,使得税收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服务业税收完成47.06亿元,增长35.72%,服务业税收所占比重达到50.24%。从服务业各行业情况看,房地产业税收高幅增长70.42%,同比提高58.53个百分点,金融、交通运输、信息传输计算服务和软件业、住宿餐饮、文体娱乐业税收增幅同比均有较大提高,服务业税收呈多元增长态势。

为促进服务业、民营经济发展,地税部门强化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力度,全年共办理减免税3亿多元,同比增长18.69%。为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地税部门加强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和二手房转让环节的税收管理,全市房地产、建筑两行业共完成地税收入28.78亿元,增长41.58%,全年芝罘区范围内共征收二手房交易环节各项税收收入1942万元。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企业减少排污政府该怎么样

    政府应如何支持并监管企业减少排污问题。政府需依法鼓励企业减少排放,采取财政、税收等政策措施支持企业改善环境。环保部门有权现场检查企业排污情况,同时需保护企业商业秘密。对于违法排污企业,环保部门可查封、扣押相关设施、设备。此外,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

  • 土地被征收农民的权利

    土地征收过程中农民的权利。农民拥有维护土地所有权及使用权、预征知情权、调查结果确认权等权利。同时,政府有义务公告征地批复结果、土地补偿方案等。在征地过程中,农民有权对补偿标准提出异议,拒绝未全额支付补偿费的政令,并对违法占用土地行为进行举报。

  • 关联企业的内部贸易结算所带来的转移定价风险

    关联企业的内部贸易结算所带来的转移定价风险。跨国公司利用内部交易结算系统进行转移定价,以最大化利益。转移定价具有隐蔽性,对国际税收分配造成严重影响。在我国,转移定价导致大量跨国公司逃漏税。外汇局应加强与海关、税务部门的合作,共同应对转移定价问题,及时

  • 国有控股和国有独资的区别

    国有控股和国有独资企业的区别,包括性质、管理体制、设立要件、职能与作用等方面的不同。此外,还讨论了个人有限公司与个人独资之间的差异,涉及投资主体、法律地位、设立条件、税收缴纳、投资者责任和财务核算要求等方面。

  • 企业所得税税率是多少
  • 关联企业的认定标准
  • 会计离职不交接犯法吗
土地利用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