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及上级法院的相关规定,为了保护当事人和案外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尊严,执行听证程序被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向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送达执行异议书。
2. 通知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案外人或第三人提供相应证据以支持其主张或理由。
3. 在听证前七日内,执行员传唤、通知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和异议人,告知听证的时间、地点以及听证庭组成人员。
4. 针对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在听证前三日相互交换证据。
5. 由三名执行员组成执行合议庭,其中一人担任主持人。
6. 在听证开始前,主持人核对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异议人或执行参与人的基本情况,并审查委托代理人的授权委托书和代理权限。
1. 主持人宣布听证的事由和合议庭组成人员,并告知听证人有权申请回避、主张权利、陈述事实、举证、反驳、辩论,并且必须遵守听证秩序的义务,同时向听证参与人明确提供虚假证据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2. 异议人陈述事实,并提供相关证据。
3. 申请执行人陈述事实,并对异议人、被执行人的陈述提出承认或否认的意见,并提供证据。
4. 被执行人陈述事实,并对异议人的意见提出异议,进行反驳,并提供相关事实和证据。
5. 异议人出示证据,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进行质证;申请执行人出示证据,异议人、被执行人进行质证;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对异议人出示的证据进行质证;异议人对申请人、被执行人、异议人出示的证据进行质证;主持人出示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申请人、被执行人、异议人进行质证。
1. 按照异议人及其委托代理人、申请执行人及其委托代理人、被执行人或第三人及其委托代理人的顺序进行发言。
2. 按照发言顺序相互进行辩论。
3. 当听证辩论终结时,根据自愿、公平原则,允许双方当事人自行和解。
合议庭对双方质认的证据进行认证,认定案件事实,并作出处理决定:
1. 对是否应予执行及如何执行作出裁定。
2. 如果执行异议成立,则返还已执行的案外人财产或裁定中止执行;如果执行异议不成立,则裁定驳回执行异议。
3. 如果符合变更、追加条件,则裁定变更、追加被执行主体。
执行听证的全部内容应由书记员记录在卷,并在听证参与人审核无误后签字或盖章。
民事纠纷诉讼中的申请人种类。包括在申请回避时,申请人为案件的当事人即原告和被告;在申请强制执行时,申请人为原告。同时,还阐述了关于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概念,包括原告、被告和第三人。此外,不同诉讼阶段和程序中当事人的称呼有所不同,如第一审中称原告、被告,第
工资强制执行的处理方法,包括向上级法院申请执行、强制执行的措施等。在执行过程中,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查询、冻结、划拨存款,扣留、提取收入,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财产等。通过这些措施,确保被执行人履行法律义务。
关于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债权文书争议的处理方式。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对相关问题的批复、强制执行公证的程序、公证强制执行的作用及特征。当事人对公证债权文书内容有争议提起诉讼,法院不予受理,但若公证债权文书确有错误,当事人可提起民事诉讼。公证强制执行简化了
被执行人的义务与权利。被执行人需全面履行法律文书的义务,包括报告财产情况、接受询问、强制执行或委托执行、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等。同时,被执行人也享有申请执行人员回避和委托代理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等权利。被执行人可以提出书面异议或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