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空间异质性很高, 各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各不相同,从而使土地资源产生区域分异。那么,我国土地资源具体有哪些区域分异呢?
1、土地资源区域分布极其不平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纲要将全国划分为东北、东部、西部和中部四个部分,本节按照这一划分方案讨论土地资源的区域分布。
根据国土资源部2008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耕地面积(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数据)12 172. 21万公顷。从地区分布情况看:西部地区分布的耕地较多,占36. 94%,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分别占21. 62%、23. 82%和17. 62%。
东部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尽管其耕地比重一般高于西部地区,但是由于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面积小于西部地区。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是全国主要林业生产基地,东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中部大部分为半湿润的中温带、暖温带及亚热带地区,热量条件较好,亦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及林业生产基地。西部地区面积广大,其内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和土地资源类型有明显分异。其西北部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带,土地辽阔,沙漠、戈壁和高寒荒漠面积大,气候干燥,生态条件恶劣,环境脆弱,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低,但牧草地分布广,是全国重要牧区和矿产基地,同时又是绿洲农业区;西南山区山高谷深,森林资源丰富,矿产种类多,储量大,是我国重要的林区、矿区和能源基地。
总的来说,我国东部土地资源开发条件较好,耕地和建设用地分布集中,而西部地区则土地资源相对较差,开发程度普遍较低;我国一半以上的林地集中分布于东北部和西部地区,86%以上草地分布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
2、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区域差异较大
我国水土资源分布不均衡,直接影响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区域差异。根据国土资源部2008年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统计可以看出,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土地利用率以及建设用地比例显著高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上述指标居于其中。这一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格局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西部地区土地质量不如东部地区,但后备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加之人口压力相对较小,土地资源利用仍有潜力可挖。应该在了解土地资源自然与经济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其区域差异进行深入分析,以更好地指导土地宏观管理工作。
土地征收过程中农民的权利。农民拥有维护土地所有权及使用权、预征知情权、调查结果确认权等权利。同时,政府有义务公告征地批复结果、土地补偿方案等。在征地过程中,农民有权对补偿标准提出异议,拒绝未全额支付补偿费的政令,并对违法占用土地行为进行举报。
国家鼓励农村利用自然资源增加电力供应的相关政策。农村地区被鼓励开发水能资源建设水电站,推动农村电气化进程。国家还支持农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多种能源进行电源建设,以满足农村电力需求。农业和农村用电管理办法也为农村电力供应提供了指导和规范。
《公约》国际海洋法的通过和生效过程。该公约包括多个部分和附件,规定了海洋法的各个方面,如用语和范围、领海和毗连区等。公约编纂了国际海洋法的习惯规则,具有重大意义,包括确立了沿海国对大陆架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并宣布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区域及其底
中国通过一系列法律来保障各种资源不被破坏和浪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同时,律师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包括提供法律服务和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等。保护自然资源需要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