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空间异质性很高, 各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各不相同,从而使土地资源产生区域分异。那么,我国土地资源具体有哪些区域分异呢?
1、土地资源区域分布极其不平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纲要将全国划分为东北、东部、西部和中部四个部分,本节按照这一划分方案讨论土地资源的区域分布。
根据国土资源部2008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耕地面积(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数据)12 172. 21万公顷。从地区分布情况看:西部地区分布的耕地较多,占36. 94%,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分别占21. 62%、23. 82%和17. 62%。
东部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尽管其耕地比重一般高于西部地区,但是由于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面积小于西部地区。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是全国主要林业生产基地,东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中部大部分为半湿润的中温带、暖温带及亚热带地区,热量条件较好,亦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及林业生产基地。西部地区面积广大,其内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和土地资源类型有明显分异。其西北部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带,土地辽阔,沙漠、戈壁和高寒荒漠面积大,气候干燥,生态条件恶劣,环境脆弱,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低,但牧草地分布广,是全国重要牧区和矿产基地,同时又是绿洲农业区;西南山区山高谷深,森林资源丰富,矿产种类多,储量大,是我国重要的林区、矿区和能源基地。
总的来说,我国东部土地资源开发条件较好,耕地和建设用地分布集中,而西部地区则土地资源相对较差,开发程度普遍较低;我国一半以上的林地集中分布于东北部和西部地区,86%以上草地分布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
2、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区域差异较大
我国水土资源分布不均衡,直接影响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区域差异。根据国土资源部2008年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统计可以看出,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土地利用率以及建设用地比例显著高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上述指标居于其中。这一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格局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西部地区土地质量不如东部地区,但后备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加之人口压力相对较小,土地资源利用仍有潜力可挖。应该在了解土地资源自然与经济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其区域差异进行深入分析,以更好地指导土地宏观管理工作。
专属管辖的相关内容。专属管辖指法律强制规定某类案件只能由特定法院管辖,具有优先性、排他性与强制性。对于国内专属管辖的范围包括因不动产、港口作业纠纷及继承遗产提起的诉讼等。涉外专属管辖则主要涉及到在我国履行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及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纠纷
骗取批准土地建房的处罚措施和违章建筑的种类。对于骗取土地使用权兴建房屋的行为,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责令退还土地,并拆除房屋。违章建筑则是指未取得规划许可证或违反规定建设的建筑物。根据不同情况,违章建筑将被拆除、没收或罚款。同时,对于非法占用土地的个
行政收费制度的法律功能,包括消除负外部效应、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社会公众利益、反自然垄断和筹集财力等方面。行政收费制度的有偿性、不确定性和补偿性原则限制了其范围和规模,必须是为满足特定公共需要或调节特定行为而采取的收费形式。行政收费的目的在于保证政
土地发证机关的相关知识。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的土地使用证发证机关分别是县级或市级土地管理部门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需向相应机关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经过核实后,政府将颁发土地使用权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