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3条的规定,有义务协助调查、执行的单位如果有以下行为之一,人民法院除责令其履行协助义务外,还可以予以罚款:
有关单位拒绝或妨碍人民法院进行调查取证的行为,将被要求履行协助义务,并可能面临罚款。
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储蓄业务的单位在接到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后,如果拒不协助查询、冻结或划拨存款,将被要求履行协助义务,并可能面临罚款。
有关单位在接到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后,如果拒不协助扣留被执行人的收入、办理财产权证照转移手续、转交票证、证照或其他财产,将被要求履行协助义务,并可能面临罚款。
除以上行为外,任何其他拒绝协助执行的行为都将受到法院的处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如果法人或其他组织持有法律文书指定交付的财物或票证,在人民法院发出协助执行通知后拒不转交,将被强制执行,并可能面临民事诉讼法第103条的规定处理。
同时,如果有关单位和个人持有法律文书指定交付的财物或票证因过失被毁损或灭失,人民法院可以要求持有人赔偿,如果拒不赔偿,人民法院可以按照被执行的财物或票证的价值进行强制执行。
执行程序的发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执行根据的法律文书包括人民法院作出的民事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支付令,仲裁机构作出的裁决书、调解书,公证机关制作的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行政机关制作的依法由人民法院执行的决定书。
作为执行根据的法律文书必须具有法律效力,并包含给付内容。
如果负有义务的一方当事人故意拖延、逃避或拒绝履行义务,执行程序将发生。
执行程序具有以下特点:
无论生效的法律文书是由何种机构作出的,凡应通过民事执行程序实现的,只能由人民法院执行。
执行程序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生效法律文书所规定的内容。
执行措施包括查询、冻结、划拨被执行人的储蓄存款;扣留、提取被执行人的收入;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的财产;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搜查;强制被执行人交付执行文书中所指定的财物或票证;强制被执行人迁出房屋或退出土地;通知有关单位办理财产权证照转移手续;强制被执行人完成法律文书中指定的行为;对迟延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强制其支付迟延履行金或加倍支付迟延履行利息。
根据中国《民事诉讼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法院设执行组织或执行员,在院长领导下负责执行本法院对第一审民事案件所作的判决和裁定。第二审案件的判决和裁定,原则上由原审人民法院执行。
我国关于邮件、电报扣押的合法性和程序。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到法律保护,除国家安全和追查犯罪需要外,不得侵犯。扣押邮件、电报需满足条件,经过公安机关或检察院批准,并由邮电机关协助执行。解除扣押和返还邮件、电报也有明确规定。
刑事案件经过二审后的判决生效后的执行程序。判决生效后面临的执行包括送达判决书、被告人和辩护人的复核权利、罚金的支付、剥夺自由刑罚的执行、财产没收以及其他特定刑罚执行方式等。执行程序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
申请执行人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供其所了解的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或线索。被执行人必须如实向人民法院报告其财产状况。为查明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和履行义务的能力,可以传唤被执行人或被执行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到人民法院接受询问。因此,如有多个申请人申请执行被执行人
确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才能拘留,如果查明了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法院不会拘留的。人民法院对有前款规定的行为之一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被拘留的人,由人民法院交公安机关看管。在拘留,被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