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诉与仲裁指南 > 民事诉讼证据 > 夫妻单方举债的举证责任是什么

夫妻单方举债的举证责任是什么

时间:2024-05-31 浏览:2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87681

夫妻单方举债的举证责任

根据夫妻单方举债的情况,原则上应由举债方承担举证责任。即如果举债者认为该债务属于共同债务,而另一方认为该债务属于举债者个人债务,那么举债者应当提供证据来证明其主张。如果举债者无法证明该债务属于共同债务,那么应当认定为举债者的个人债务。然而,在以下情况下,举证责任的分配和举证不能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可能会有例外:

1. 夫妻另一方的个人债务争议

如果举债方认为该债务是夫妻另一方的个人债务,而另一方主张该债务是共同债务,那么主张该债务是另一方个人债务的举债者应当承担举证责任。如果举债者无法证明该债务是另一方个人的债务,那么可以认定为共同债务。在这种情况下,不宜将该债务认定为举债者的个人债务,因为另一方承认该债务是共同债务,可以视其对共同债务的自认为准,将其确定为共同债务。

2. 双方互相主张对方为个人债务

如果双方互相主张对方为个人债务,那么双方都应当提供证据。如果一方无法提供证据,那么该方应当承担不利后果。如果双方都无法证明该债务属于对方个人债务,那么举债者应当承担举证不能所产生的不利后果,即举债者个人应当承担该债务。实际上,这就是由举债方承担举证不能的责任。

如何判断债务是否为夫妻共同债务

判断债务是否为夫妻共同债务,主要考虑以下两个因素:

1. 夫妻另一方是否同意经营活动

首先要考虑的是该经营活动是否取得了夫妻另一方的同意。即使夫妻另一方没有明确同意,但如果经营收益用于共同生活或者另一方事后追认,那么该债务也可以被定性为夫妻共同债务。

2. 经营收益是否共享

其次要考虑的是经营收益是否共享。如果夫妻一方未经同意私自筹款经营,且收益未与另一方共享,那么所负债务应当被视为个人债务。然而,如果夫妻一方从事个体经营或承包经营,那么所负债务就应当被视为夫妻共同债务。

不能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的情形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17条,以下债务不能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应由一方以个人财产清偿:

1. 夫妻双方约定由个人负担的债务

夫妻双方约定由个人负担的债务可以不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但如果该约定是为了逃避债务,那么除外。

2. 未经同意擅自资助他人的债务

如果一方未经对方同意,擅自资助与其没有抚养义务的亲朋所负的债务,那么该债务也不能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3. 未经同意独自筹资从事经营活动的债务

如果一方未经对方同意,独自筹资从事经营活动,且该收入未用于共同生活,那么所负债务也不能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4. 其他应由个人承担的债务

除了以上情况外,还有其他应由个人承担的债务,也不能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电话录音作为有效证据的法律规定

    电话录音作为视听资料证据在民事案件中的法律规定。在合法手段取得且不侵犯他人隐私的情况下,电话录音可以作为有效证据使用。根据相关规定,合法获取的电话录音内容若与案件相关并能证明事实,法院会确认其证明力。但当事人需注意合法获取手段,并准备应对对方可能的异

  • 夫妻一方虚构债务的处理方法

    夫妻一方虚构债务的处理方法。法院在审查债务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债务形成的相关事实、性质、用途等,对于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的应要求承担举证责任。对于伪造债务的一方,法院会采取审慎态度审查债务真实性,并可能面临不分或少分财产的后果,甚至承担伪证罪的刑事

  • 对刑事回避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回避事由的范围不够广泛,只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等近亲属,不能覆盖姻亲和其他亲密关系。其次,对于回避制度的举证责任没有明确规定,当事人很难提供充分证据证明承办人符合回避条件。第三,现行回避制度只针对个人

  • 个人债务离婚后配偶有责任吗

    在诉讼中,证明系个人债务一般应由债权人负举证责任,证明用于其个人使用一般应由其配偶负举证责任。(二)若该债务属夫妻共同债务,则该债务的承担应根据夫妻离婚的方式和对债务的约定或规定来确定由一方或双方来承担。一方赌博所借的债务,由于该债务未用于夫妻共同生活

  • 所欠债务离婚后是否偿还
  • 婚前购买的股票在婚后增值部分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吗
  • 夫妻感情破裂想离婚但没证据怎么办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