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不服的,可以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对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不服的,可以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另外,根据该法第九十二条的规定,如果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无法使用其他送达方式送达,可以采取公告送达。公告送达自公告发出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
综上所述,根据法律规定,公告送达的上诉期为:一审判决上诉期为75天;一审裁定上诉期为70天。
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是指受送达人没有固定住址,无法确定其现在的住址,导致无法直接送达诉讼文书。在适用公告送达前,应严格审查是否满足以下条件:
首先,立案时应要求当事人提供详细地址和联络方式。自然人应提供身份证明和户籍证明,法人或其他组织应提供相关证明文件。
其次,如果送达时未找到被送达人或邮寄送达的诉讼文书被退回,不能直接采用公告送达。应确认被送达人是否因临时外出或迁移新址无法送达。
再次,确认被送达人下落不明应有公安部门或单位、街道办事处的证明材料,并对被送达人的近亲属进行调查。
如果不满足上述条件,采用公告送达将构成程序违法。
除了受送达人下落不明外,还必须证明采用其他送达方式无法送达。这是对第一个条件的补充。如果法院未采用除公告送达以外的其他方式,不能证明无法使用其他送达方式,就不符合该条件规定,不能采用公告送达,否则将构成程序违法。
在采用公告送达方式后,法院必须在案卷中明确记录采用公告送达的原因和经过。如果原审卷宗中没有这方面的记载,说明原审法院既未证实被告人下落不明,也未采用其他送达方式,属于程序违法。
留置送达是指受送达人或其同住成年家属拒绝接受诉讼文书时,送达人应邀请基层组织或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说明情况,并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将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即视为送达。但调解书应当直接送达当事人本人,不适用留置送达。
直接送达是指人民法院派专人将诉讼文书直接交付给受送达人签收的送达方式。直接送达适用于受送达人是公民的情况,由该公民或与其同住的成年家属签收。如果受送达人是法人或其他组织,交由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收件的人签收。如果受送达人有诉讼代理人,可以交由代理人签收。如果受送达人已指定代收人,由代收人签收。
委托送达是指负责审理该民事案件的人民法院无法直接送达诉讼文书时,依法委托其他人民法院代为送达。委托送达与直接送达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委托送达应出具委托函,并附相关的诉讼文书和送达回证。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签收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邮寄送达是指人民法院通过邮局将诉讼文书以挂号信的形式寄给受送达人的方式。在受送达人住地离法院较远,直接送达有困难的情况下,通常采用邮寄送达。邮寄送达应附有送达回证,以挂号信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公告送达是指法院以张贴公告、登报等方式将诉讼文书公诸于众,经过一定时间后即视为送达的方式。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只有在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用其他方式无法送达时,才能采用公告送达。公告送达自公告发出之日起经过60日即为公告期满,视为送达。可以在法院公告栏或受送达人原住所地张贴公告,也可以在相关报纸上刊登公告。如果对公告送达方式有特殊要求,应按要求办理。
转交送达是指人民法院将诉讼文书送交受送达人所在单位代收,然后转交给受送达人的送达方式。转交送达适用于受送达人是军人、被监禁或正在劳动教养的情况。代为转交的机关或单位收到诉讼文书后,必须立即交给受送达人签收,并以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时间为送达日期。
行政处罚告知程序中的法律依据和告知内容的重要性。在行政处罚过程中,行政机关需明确告知处罚的事实、理由、依据以及种类和幅度,确保当事人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行政机关应履行告知义务,保障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和听证权利,避免违法处罚。
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公告送达,应当在案卷中记明原因和经过。我国法律规定,公告送达起诉状或上诉状副本的,应说明起诉或上诉要点、受送达人答辩期限及逾期不答辩的法律后果;公告送达判决书、裁定书的,应说明该判决或裁定的主要内容;属于一审
通常情况下,当事人为了避免遭受不利于自己的诉讼后果,都会于言词辩论之日到庭并进行辩论。对于缺席判决,人民法院同样应当依照法定的方式和程序,向缺席的一方当事人宣告判决及送达判决书。如不服本判决,当事人可在公告期满之日起15日内向法院递交上诉状及副本,逾期
根据《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离婚判决书,一审判决书送达15天后,双方当事人均未上诉的,即告生效;二审判决一经作出,立即生效。判决书自当事人收到之日的次日起计算上诉期间,采取公告送达的,从公告日满的第二天开始计算;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