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送达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基础性制度,也是法院的根本诉讼活动,贯穿于诉讼的始终。民事诉讼中的送达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送达作为一项诉讼活动,是指法院或当事人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式将诉讼文书交付给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行为;其次,送达作为一项诉讼制度,以规范诉讼文书在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传递为内容,由一系列的法律原则和具体制度所组成。
中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对送达进行了规范,主要依据是《民事诉讼法》和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其大体框架如下:
在各国民事诉讼立法中,关于送达的立法体例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当事人主义,即由当事人完成送达,法院原则上不参与;另一种是职权主义,即由法院完成送达,当事人不承担送达义务。中国采取的是职权主义,将送达在《民事诉讼法》中单列一节,并根据案件涉及范围的不同,分为普通送达和涉外送达,分别进行规制。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中国的送达机关只有一个,即人民法院。至于具体的送达人,法律并未明确规定,但在实践中,通常由案件的承办法官、书记员或司法警察来执行送达任务。
普通送达共有六种方式,而涉外送达则增加了两种特殊方式:
涉外送达除了适用上述送达方式外,还可以采用外交途径送达,或按照中国参加的国际条约规定的方式送达(主要采用《关于国外送达民事或商事司法文书和司法外文书海牙公约》中规定的方式)。
在上述几种送达方式中,直接送达是基础,而委托送达、公告送达和邮寄送达则是在直接送达存在困难的情况下才会使用,属于辅助方式。
法院送达的诉讼文书应附送达回证,受送达人在签收后,送达人收回存卷。如果受送达人拒绝签字,送达人应在送达回执上注明情况后收回在卷。
法院传票的查询方式以及送达方式的相关内容。法院传票是法院特定程序及诉讼开始时发出的书面通知,可以通过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转交送达和公告送达等方式送达。传票应载明受传唤人的基本信息及传唤的事由等,受传唤人须依法签收。如有拒收情况,送
财产保全程序的各个要点,包括送达时间、申请程序、提供财产线索、担保、裁定、解除和赔偿等方面。人民法院在接受财产保全申请后应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申请人需自行提供明确的财产线索,法院有权要求申请人提供担保。裁定一旦作出即生效,当事人需遵守,如有错误需
辞退文书参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送达,没有直接送达劳动者手中,也是可能有效;反之则无效。用人单位解除劳动者劳动合同的文书,一般应当直接送达劳动者本人。但是,在某些特定情形下,因为各种原因,不能送达本人,参照《民事诉讼法》法律文书送达方式送达的,具有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以法院专递方式邮寄送达民事诉讼文书的若干规定 》及浙江省高 级人民法院《关于民商事案件诉讼文书送达问题的若干规定(试行)》的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