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庭规则》第6条第1款的规定,进入法庭的人员应当出示有效身份证件,并接受人身及携带物品的安全检查。
除了法庭要求出示的证据外,未经人民法院许可,不得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等法律明确规定的违禁物品,以及性质不明的液体、胶状物品和粉末状物品进入法庭。
具体禁止携带的物品包括:
非经法院许可,不得对庭审活动进行录音、录像、拍照或使用移动通信工具等传播庭审活动,以防止信息的片面化、碎片化误导舆论,同时也避免干扰审判。
公民要求旁听的案件必须是依法应公开审理的案件。
公民要求旁听公开审理案件时,应向法院出示有效身份证件。法院根据法庭场所和要求旁听的人员情况决定发放旁听证的数量。只有持有旁听证的公民才能进入法院旁听案件的审判。对于外国公民要求旁听的公开审理的案件,按照有关外事管理规定办理。
以下公民不得要求旁听公开审判:
公民旁听公开审判应遵守法庭规则,具体限制包括:
审判公开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和宣告判决都应当公开进行,允许公民到法庭旁听,允许新闻记者采访和报道。这一原则旨在将法庭审判的全部过程公之于众,除休庭评议案件外。审判公开是一项民主的审判原则,已被各国立法所广泛规定,并得到《世界人权宣言》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确认,从而成为国际性的刑事司法准则。
审判公开包括审理过程的公开和审判结果的公开。审理过程公开要求在开庭时公开进行,包括当庭调查事实和证据,当庭进行辩论。审判结果公开要求公开宣告判决,包括公开判决的内容、判决的理由和依据。
审判公开的对象包括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向当事人公开要求法庭开庭审理,不得进行书面审理,案件事实与证据的调查应当在当事人的参加下进行。向社会公众公开要求允许公民到场旁听审判过程,允许新闻记者向社会公开报道审判活动和审判结果。实际上,允许公民旁听和允许记者公开报道也可以视为审判公开的形式。
一审终审和二审终审之间的差异。一审终审的判决结果不可上诉但可申请再审,而二审终审则允许当事人对一审判决结果提起上诉。同时,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关于一审终审和二审终审的规定,包括适用的案件类型、审理程序和证据审查等。
民事诉讼中二审期间的诉讼中止程序。诉讼中止是指在某些法定原因下,诉讼无法或不宜进行时,法院暂停诉讼的制度。根据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出现特定情形时应当中止诉讼,如一方当事人死亡、丧失诉讼行为能力、法人终止等。诉讼中止的程序包括法院作出裁定,
首先,开庭审理能够确保人民法院审判权的正确行使。通过开庭审理,审判人员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民事案件的事实进行客观的认定,对证据进行全面的审核,分清是非责任,对民事案件作出公正的处理,从而实现人民法院的审判职能。第八条公开审理的案件,公民可以旁听;根
依法公开审理案件,公民可以旁听,但精神病人、醉酒的人和未经人民法院批准的未成年人除外。依法有可能封存犯罪记录的公开庭审活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组织人员旁听。外国人和无国籍人持有效证件要求旁听的,参照中国公民旁听的规定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