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庭规则》第6条第1款的规定,进入法庭的人员应当出示有效身份证件,并接受人身及携带物品的安全检查。
除了法庭要求出示的证据外,未经人民法院许可,不得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等法律明确规定的违禁物品,以及性质不明的液体、胶状物品和粉末状物品进入法庭。
具体禁止携带的物品包括:
非经法院许可,不得对庭审活动进行录音、录像、拍照或使用移动通信工具等传播庭审活动,以防止信息的片面化、碎片化误导舆论,同时也避免干扰审判。
公民要求旁听的案件必须是依法应公开审理的案件。
公民要求旁听公开审理案件时,应向法院出示有效身份证件。法院根据法庭场所和要求旁听的人员情况决定发放旁听证的数量。只有持有旁听证的公民才能进入法院旁听案件的审判。对于外国公民要求旁听的公开审理的案件,按照有关外事管理规定办理。
以下公民不得要求旁听公开审判:
公民旁听公开审判应遵守法庭规则,具体限制包括:
审判公开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和宣告判决都应当公开进行,允许公民到法庭旁听,允许新闻记者采访和报道。这一原则旨在将法庭审判的全部过程公之于众,除休庭评议案件外。审判公开是一项民主的审判原则,已被各国立法所广泛规定,并得到《世界人权宣言》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确认,从而成为国际性的刑事司法准则。
审判公开包括审理过程的公开和审判结果的公开。审理过程公开要求在开庭时公开进行,包括当庭调查事实和证据,当庭进行辩论。审判结果公开要求公开宣告判决,包括公开判决的内容、判决的理由和依据。
审判公开的对象包括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向当事人公开要求法庭开庭审理,不得进行书面审理,案件事实与证据的调查应当在当事人的参加下进行。向社会公众公开要求允许公民到场旁听审判过程,允许新闻记者向社会公开报道审判活动和审判结果。实际上,允许公民旁听和允许记者公开报道也可以视为审判公开的形式。
一审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遇到中止诉讼的法定情形时,如何裁定中止诉讼的问题。文章介绍了中止诉讼的情形,包括一方当事人死亡、丧失诉讼行为能力、法人终止等。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裁定中止诉讼,并说明理由。中止诉讼的原因消除后,恢复诉
两审终审制度的适用范围,主要针对涉及民事权利义务争议的诉讼案件。对于非诉讼民事案件,适用一审终审制度。同时,介绍了该制度的四种例外情况,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第一审案件、判处死刑案件的复核程序、刑罚在法定刑以下的案件的核准程序以及小额诉讼程序。
我国二审终审制下如何纠正错误判决的问题。当事人如认为一、二审判决存在重大误判,可申请再审或向检察院提起抗诉。已生效的判决如存在错误,可通过人民法院的审判监督权要求再审、人民检察院的审判监督权或当事人申诉来纠正。这些途径有助于实现司法公正和保障当事人的
关于诉讼费的退费规定。在人民法院审理涉嫌刑事犯罪的案件过程中,若移送处理则涉及退费情况;中止诉讼和中止执行的案件不予退费,但恢复时不再交纳费用;第二审决定发回重审的案件,会退还二审案件受理费;对于第一审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的案件,应当根据情况退还已交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