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兼并是什么意思?
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大地主为了拥有更多的土地,采用各种卑劣手段, 尤其是灾年,地主巧取豪夺让拥有土地的农民变卖自己的土地和房产沦为佃农。
土地兼并发展史
历代调整治理土地兼并的法令也不少,目的是限制土地兼并,确保自耕农利益,限制大地主利益,以维系封建统治,保证国家稳定的财政收入。较为著名的有: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均田制,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草拟的一条鞭法,清朝康熙年间的摊人丁入亩制度,民国孙中山提出的节制资本、扶助农工、联俄联共三大政策,中共在解放区的土改,国民党在台湾的土改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城市实行土地国有制度,在农村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度(农业合作化完成之后废除土改时期的土地私有制度),彻底切断了土地兼并的源头,但土地作为资源配置的功能也相应丧失,土地产出效率不高。
改革开放后,实行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使用权)分离的制度,地主阶级以房地产商、城中村农民等身份卷土重来,使得没有土地的城镇居民极为不满。房地产市场化改革,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得到政府大力扶持,一些大型房地产企业兼并的土地数量超过历朝历代的大地主大军阀大官僚,个别企业在全国圈地多达数千平方公里。
土地兼并法律草案
据立陶宛《DELFI》通讯社5月9日报道,立政府通过决议,对收购农业用地行为进行了规定。根据新决议,自然人或法人,与其它关联法人可共同收购面积不超过300公顷的国有农用土地,但所有关联方拥有的国有农用土地总面积不得超过500公顷。同时,修正案规定,土地收购方须填报申请单。如收购金额超过15000欧元,则买方须在申请单上注明资金来源。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一个主体可收购不超过500公顷的土地,但并不禁止其再建法人,而新建法人同样有权购买500公顷土地。新修正案可避免自然人或法人及其组建的法人对农用土地进行大规模兼并,从而保障农用地用于农业目的。
该修正案将提交立议会审议。
土地征收过程中农民的权利。农民拥有维护土地所有权及使用权、预征知情权、调查结果确认权等权利。同时,政府有义务公告征地批复结果、土地补偿方案等。在征地过程中,农民有权对补偿标准提出异议,拒绝未全额支付补偿费的政令,并对违法占用土地行为进行举报。
农村征地款纠纷中的主体资格认定问题。涉及国家依法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问题,司法实践中存在土地征用补偿费用分配争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可以从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两个方面确定纠纷主体,包括农民个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土地管理部门等。
但是当符合土地规划并且依法取得建设集体土地的企业,因破产或兼并等情形致使集体土地使用权依照法律规定发生转移的都是可以转让:。集体土地使用人将集体土地使用权移转给同一集体的其他受让人,以此取得同一集体其他受让人提供的特定的财产权益或其他财产。集体土地使
农民集体土地的使用权是不得出让、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或者转让;但是,只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且依法取得建设集体土地用地的企业,因破产或兼并等情形致使集体土地使用权依照法律规定发生转移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