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排除妨碍
排除妨碍是指他人行使民事权利或享有民事权益时受到非法阻碍或妨害的情况,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采取措施来消除阻碍。
2、排除妨害
排除妨害是指公民在日常生活中享有的重要权利,受到法律保护。妨害是指以非法、不正当的行为或者无权施加的设施对权利人的物或物权造成侵害或妨碍,从而实际上阻碍了特定物的权利人行使权利。
妨害和妨碍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具备不利后果。
妨害是指对权利人的物或物权造成实际侵害或妨碍,从而阻碍了权利人行使权利,具有明显的不利后果。
而妨碍则是指权利人行使民事权利或享有民事权益时受到非法阻碍或妨害,但不一定具备明显的不利后果。
因此,排除妨碍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对权利的阻碍,以保障权利的正常行使;而排除妨害的目的是消除对物权的侵害或妨碍,使物权恢复正常状态。
此外,危险也是区分两者的重要因素。危险是指相对人对已知物将来必然造成妨害或损害的行为或设施状态,而不是主观臆测。在判断是否存在排除妨碍或排除妨害的情况时,需要合理预见危险的存在。
法人的民事责任能力,即法人因侵权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根据中国的民法规定,法人需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具备侵权行为能力。《民法通则》规定了法人可能面临的多种责任,包括产品损害责任等。同时,企业法人对其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经营活动也需承担民事责任,
产品质量的责任承担问题,包括生产者和销售者的无过错责任、《产品质量法》与委托加工产品的区别,以及委托加工产品的法律责任。根据相关法律,生产者和销售者需承担无过错责任,受害人可选择起诉生产者和销售者。委托加工产品在法律上属于合同法领域,其质量责任主要涉
我国民法总则关于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形,包括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除斥期间与诉讼时效的区别,包括适用对象、援用主体、法律效力和期间性质等方面的不同。
合伙人的继承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根据年龄和精神状态,民事行为能力人被划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有不同的民事行为能力,同时精神健康状况也会影响一个人的民事行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