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仲裁法第五章的规定,申请撤销国内仲裁裁决的案件在时间问题、管辖和人民法院的审查内容、审理期限、处理方式和法律文书适用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然而,对于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案件适用何种程序进行审理的问题,目前法律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司法解释也未提及该问题。由于这个法律上的漏洞,各地的做法存在差异,其中一些地方按照普通程序进行审理。
根据仲裁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对申请撤销仲裁裁决行使的权力只是一种司法监督权。最高人民法院在相关批复和规定中明确规定了这类案件实行一审终审制。人民法院对这类案件的司法监督权仅限于审查仲裁裁决是否存在法定的撤销情形,而不解决民事权益争议。因此,我认为应该采用特别程序审理此类案件,并建议采用听证的方式。申请人应该举证证明裁决中存在的法定撤销情形,允许对方当事人通过质证、提出反证等方式进行抗辩,然后由法院判明证据真伪及其效力并作出裁决。仲裁委员会可以派员旁听案件审理。这样既能保证法院对仲裁裁决的有效监督,通过司法监督促进仲裁活动的健康发展,又能保障当事人平等参与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目前我国法律确立了人民法院对仲裁实施监督的两种方式,分别是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和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情形,而仲裁法规定了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情形。对比一下可以看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法定情形有两项不同于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即将“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改成了“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这两项不同,将人民法院对裁决的实体审查权从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案件中剥离出来,放到了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案件中。这种修改在审判实践中可能会引发一些问题。
首先,申请撤销仲裁裁决只能由裁决相对的当事人向中级人民法院提出,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申请则是在执行程序中由被申请执行人向负责执行的人民法院提出。这样,基层人民法院可以在执行程序中对裁决实体进行审查,而中级人民法院却没有这一权力,审判权限还不如基层人民法院大。
其次,任何一个仲裁裁决都可能存在程序与实体两方面的错误。当这两方面问题同时存在于一个裁决中时,对于裁决中负有义务的一方当事人而言,由于中级人民法院只对裁决作程序审查而不作实体审查,申请撤销仲裁裁决还不如申请不予执行仲裁裁决解决问题彻底。这可能导致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程序形同虚设。
再次,申请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只能在执行程序中提起。设立执行程序的目的是保证实现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义务。由执行程序对裁决进行程序和实体方面的审查,而审判程序只能对裁决进行程序性的审查,这不符合人民法院内部的专业分工,也不符合审执分立的原则。
基于以上问题,我认为应将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程序中对裁决进行实体审查的事项纳入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程序中,由当事人向中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并由中级人民法院一并予以审查。这样既能确保人民法院对仲裁的司法监督权,又有利于法制的统一和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符合人民法院的审级划分和内部分工,同时体现了对仲裁裁决的重视。只有在裁决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下,人民法院才应裁定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此外,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申请应由人民法院依职权主动进行,不需要当事人申请。通过这样的修改,既保证了当事人对仲裁裁决有获得司法救济的途径,又解决了撤销仲裁裁决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之间的关系问题。
婚姻无效案件的审理程序及相关法律后果。在身份关系上,婚姻无效案件适用一审终审制度,但在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方面当事人有权上诉。文章详细阐述了自始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在法律后果上的区别,并讨论了当事人之间的财产关系、父母子女关系以及婚姻无效后的经济赔偿问
诉讼离婚房屋交易的法律效力问题。在离婚案件中,法院以夫妻感情是否破裂作为判决离婚的标准,并从婚姻基础、婚后感情、离婚原因、夫妻关系的现状和有无和好的可能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了债权人撤销权的行使范围和时效,涉及债务人以
检察院在沟通期间对案件侦查的影响。检察院在办理直接受理侦查的案件时,如发现职务犯罪线索,应及时与监察机关沟通。沟通期间不得停止侦查,并要及时报告上一级检察院。根据案情不同,侦查终结后的案件将分别作出移送审查起诉或撤销案件的处理决定。检察院自己立案的案
行政案件的再审审查期限及相关程序。根据法律规定,审查期限为六个月,可延长但需院长批准。当事人需提交再审申请书等材料,法院有权要求补充材料和询问当事人。原告在行政诉讼中可申请再审,但需满足新证据、原判决证据伪造、法律文书被撤销或变更、审判人员存在违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