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拆迁过程中,拆迁方为了强迫企业签订协议,常常采取断水、断电、断路等手段。这样的行为使得企业停业,失去与拆迁方博弈的信心,从而达到拆迁方的目的。
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企业应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对拆迁方的违法行为进行救济,并通过诉讼来施加压力,以获得平等谈判的机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在拆迁开始后,拆迁方常常先进行拆违程序,将土地及房产手续不全的建筑列为违章建筑,并张贴公告,限期拆除。许多企业在面对拆违时感到恐慌,担心未能在规定期限内拆除而被强制拆除。然而,并非所有没有权证的建筑都是违章建筑,违章建筑的认定需要经过法律程序。
企业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应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了解拆迁方认定违建的程序和实体违法性,以获得平等的谈判机会,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在拆迁的最后阶段,拆迁方往往会对被拆迁人进行口头承诺,有时选择在被拆迁人意志较弱、精神容易松懈的时候,想方设法让被拆迁人签署空白协议。被拆迁人往往基于对政府的信任,对这种行为的风险没有足够的警惕,轻率地签署协议。然而,在最终获得补偿时,被拆迁人发现拆迁方在协议中约定的项目与口头承诺相差甚远。
因此,在签订拆迁协议时,企业必须有专业人士在场或咨询专业人士,做好充足准备,提防拆迁方的口头承诺,并拒绝签署空白协议。
在拆迁补偿中,企业选择产权置换时,拆迁方有时会故意模糊拆迁安置房的信息,例如交付时间、位置、房屋产权性质等重要信息。被拆迁人对于这方面的知识了解不足,往往误以为自己得到了高额补偿,高兴地签署协议。然而,在履行协议时,拆迁方可能拖延交房时间,提供与口头承诺不符的房屋地址,导致房屋无法获得产权并进行交易。
因此,在签订协议时,如果涉及回迁房,企业必须仔细审查合同约定的事项是否全面。必要时,可以在专业人士的陪同下签署协议。
在拆迁过程中,拆迁方有时会让被拆迁人草签一份协议,这份协议并非正式协议,但可以先获得奖励款项,然后在政策变好时重新签署协议。事实上,协议无论是草签还是正式签署,只要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都是生效的。如果企业草签了协议,认为补偿较低或有遗漏项目需要重新谈判时,拆迁方只需在草签协议上盖章,该协议即生效。而被拆迁企业手中通常没有协议,或者只有自己的签字而没有拆迁方的盖章。
因此,在实践中,企业必须谨慎对待自己的签字行为,必要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签署相关协议,以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在拆迁过程中,如果拆迁方与企业无法达成补偿协议,并向被拆迁人下发了征收补偿决定,有些拆迁方会选择冷处理方法,不与企业联系、不进行谈判。此时,许多被拆迁企业误以为政府有其他安排,或者拆迁项目已经停止,因此等待着,没有仔细阅读征收补偿决定的内容,也不了解征收补偿决定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必须与自己谈判才能进行强拆。然而,政府往往在暗中进行强拆程序,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规定,如果被征收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又不搬迁,征收决定的市、县级政府可以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拆迁是指根据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机关的批准,将原土地合法使用者及房屋合法使用者迁至其他地方安置,并拆除原有建筑或其他阻碍项目实施的地上物,为新的建设项目施工创造条件。
干部身份的确认问题。干部身份在中国仍然存在并涉及到职称认定、工龄审核等方面。干部身份的确认涉及不同情况,包括统招的中专生、大专生和本科生,以及非统招类的毕业生等。要明确身份需要办理相应的手续,例如通过人事组织部门办理干部吸收和录用手续等。此外,买断工
解决纠纷的四种途径:协商解决、调解解决、仲裁解决和诉讼解决。其中,协商和调解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执行力,而仲裁和诉讼则具有。当事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方式。同时,提到了相关法律条款作为参考。
书记员在我国司法体系中的行政地位和法律定位。书记员是人民法院的行政工作人员,负责法庭审理记录等审判辅助事务,其职责受到相关法律的明确规定。担任书记员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包括国籍、拥护宪法、年龄、健康状况、文化程度等。同时,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曾被开除
法庭录音的合法性问题,指出在我国一般情况下法庭不公开录音,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等案件不公开审理时录音不合法。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如哄闹、冲击法庭、侮辱司法工作人员等,并强调了对这些行为的处罚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