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权利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是两个相互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概念。
诉讼权利能力指的是成为诉讼上各种效果所归属的主体的一般资格。如果主体没有诉讼权利能力,即当事人资格,法院就无法对其行使审判权。
民事权利能力指的是成为民事法律关系中权利义务所归属的主体所必要的法律资格。如果主体没有民事权利能力,判决的利益或不利益将无法归属。
当事人资格的诉讼法主体一般应享有民事实体法上的权利能力。在诉讼中,如果当事人丧失能力(如公民死亡或法人合并、分立、终止等),还需要有人承继诉讼。
因此,当事人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存在一致性和关联性。
然而,并非在任何情况下诉讼权利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都必不可少。在某些情况下,二者存在一定的分离性。
1、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一种可能性,还没有带来实际利益。而民事权利是指民事主体参加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后才能实际享有的。
2、民事权利能力包括民事主体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而民事权利仅指民事主体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实际取得利益的可能性。
3、民事权利能力的内容和范围由法律规定,与民事主体的个人意志无直接关系。而民事权利则是民事主体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按其意愿实际参加民事活动时取得的,直接反映民事主体的个人意志。
4、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主体的人身存在是不可分离的,民事主体不能转让或放弃,他人也无权限制或剥夺这种民事权利能力。
股权确认之诉的程序和要求。确认之诉涉及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涉及股东资格确认等问题可能引起股权变动。程序包括当事人起诉、原告举证、提交证据清单、立案审查、缴纳费用和开庭审理等步骤。
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的管辖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借贷合同引发的民事纠纷可以选择向被告住所地法院或借贷合同履行地法院提起诉讼。对于公民或法人提起的民事诉讼,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具有管辖权;当涉及多个被告时,各个被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同时,也提到了
轻微打架斗殴事件的处理方式。涉及民事赔偿的轻微伤,可通过法院诉讼解决责任比例问题,双方可能都会受到行政处罚。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机关可调解此类纠纷,调解不成功或未履行协议则依法处罚,并告知当事人可提起民事诉讼。
抚养权纠纷的告诉期限和相关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抚养权纠纷的审理实行二审终审制度,上诉案件应在规定时间内审结。同时,文章还详细阐述了确定抚养权的离婚程序,包括不同情况下子女的抚养安排和抚养关系变更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