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证时效期限的延长

时间:2024-01-13 浏览:2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90460
举证时效期限的延长

举证期限延长的规定

举证期限是指当事人事先协商确定或是人民法院事先指定的期限,但并非是一个不变的期间。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在举证期限内向法院提供证据。如果没有相应的救济措施,这不仅会损害案件事实真相的查明和法官裁判的公正性和社会公信力,还会使当事人失去重要的诉讼机会和诉讼权利。因此,当事人在遇到困难时,应当通过法定的方式申请延期举证。

举证期限延长的障碍

以下是可能导致当事人无法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的主要障碍:

1. 由于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的原因,当事人无法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

2. 证据本身在开庭审理过程中产生。

3. 第三方的原因导致当事人无法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

4. 其他实际障碍导致当事人无法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例如证人出国、持证人下落不明等。

然而,如果对一方当事人的延期举证申请没有限制地同意,可能会损害对方当事人的诉讼权益,影响诉讼的公正性。因此,法官在考虑是否准许延期举证时,除了考虑上述障碍外,还应考虑以下因素:

1. 延期举证是否会给对方当事人带来不利之处。

2. 证据材料的重要性。

3. 当事人是否有迟延诉讼的故意或重大过失。

相关法律规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和《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确有困难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申请延期举证,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适当延长举证期限。当事人在延长的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仍有困难的,可以再次提出延期申请,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为了防止当事人滥用延期举证的权利,举证期限的延长一般不应超过两次。对于举证期限的具体延长时间,应由审判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自由裁量,但应以不过分延迟案件审结为原则。同样的条件也适用于当事人再次申请延长举证期限的情况。

审判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在审判实践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 法院是否应当依职权调查取证以适用举证期限的延长。

当事人因客观原因无法调查收集证据,申请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时,虽然调查所得证据属于当事人的证据体系,但法院应限制调查取证的期限,以与举证期限制度协调运作。

2. 延期举证的次数和时间限制。

当事人申请延期举证时,应限制申请次数,一般不应超过两次。延期举证后的举证期限应满足以下条件:(一)不超过初始的举证期限;(二)不会导致迟延诉讼。

相关法律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六条规定:

有正当理由需要延期开庭审理的情形,可以延期开庭审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

人民法院对当事人一时不能提交证据的,应根据具体情况,指定其在合理期限内提交。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提交确有困难的,应在指定期限届满之前,向人民法院申请延期。延长的期限由人民法院决定。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如何确定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的管辖

    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的管辖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借贷合同引发的民事纠纷可以选择向被告住所地法院或借贷合同履行地法院提起诉讼。对于公民或法人提起的民事诉讼,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具有管辖权;当涉及多个被告时,各个被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同时,也提到了

  • 关于变更诉讼请求时间的规定

    关于变更诉讼请求时间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民诉法意见》和《民诉证据规定》,原告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需在法庭辩论结束前和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但实践中存在争议和宽松处理的情况。对于变更诉讼标的和诉讼标的额的不同情况,需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 赃款已经花没了怎么办,如何追缴

    赃款已经花完时如何进行追缴的问题。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需根据法律规定,对犯罪人的财产进行强制执行。对于已经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及其孳息,需妥善保管并随案移送。判决生效后的赃款赃物除返还被害人外,一律上缴国库。司法工作人员如贪污、挪用或私自

  • 口头买卖合同管辖权的确定

    口头买卖合同管辖权的确定问题。文章讨论了合同中明确约定履行地的重要性,并根据口头买卖合同的履行地是否明确约定,确定了管辖法院。同时,文章还讨论了实际履行中变更约定的处理方式和相关法律规定。在涉及合同纠纷时,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的人民法院管辖。此外

  • 管辖异议裁定的时间限制
  • 简易程序反诉提出时间
  • 审判监督程序的申诉与条件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