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申诉书:申诉人应按规定如实填写《申诉书》,一式三份,其中两份提交仲裁委,一份留存。
2、身份证明:申诉人是劳动者,需提交本人身份证明的原件及复印件;申诉人是用人单位,需提交本单位营业执照副本及复印件、本单位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委托代理人身份证明、授权委托书等。
3、劳动关系证明材料:包括劳动合同(聘用合同或协议)、解除或终止合同通知书、工资单(条)、社会保险缴费证明等材料及复印件。
4、其他材料:根据立案审查的需要,申诉人应根据仲裁委的要求,提交能够证明被诉人身份的相关材料。如被诉人是用人单位,需提交工商注册登记相关情况的证明;如被诉人是劳动者,需提交本人户口所在地、现居住地地址、联系电话等。
要确定所发生的争议是否属于劳动争议以及是否可通过民事诉讼解决,需明确与单位之间关系的性质,即劳动关系、劳务关系还是其他民事关系。
1、劳动关系及事实劳动关系受法律保护,员工需证明其存在。证明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据包括劳动合同、工资条、银行工资卡记录、休假条、交接单、工作证、工作服等。
2、劳务关系不受劳动法保护,需通过民事诉讼解决。劳动者应区分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避免将劳务关系误认为劳动关系。如果确定双方是劳务关系,应及时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劳动者需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超过期限将丧失实体权利。
申请劳动仲裁时,申诉主体包括申诉人和被诉人。申诉人需注意使用身份证上的名字,若与劳动合同上的名字不一致,需提供公安机关开具的证明。单位作为申诉人时,应使用全名,相关名字与公章及工商机关备案需一致。被申诉人必须与申诉人存在劳动关系。
申请劳动仲裁时,需正确确定申诉请求。并非所有争议都属于劳动仲裁受理范围,也不是所有仲裁请求都能得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支持。申诉人应了解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受理范围,以避免无效的申请。
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依据与途径。依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可以提前通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争议可通过调解仲裁解决,如仲裁不服可提起诉讼。同时,对于试用期超过法定期限的情况,用人单位需支付赔偿金,劳动者可通过劳动行政部门和劳动仲裁维权
未签订合同协议拖欠工资的处理方法。劳动者可以通过协商、调解、申请仲裁等方式维权,仲裁时要提供相关信息和证据。试用期辞职后追讨工资的方法包括与公司协商、寻求调解、申请劳动仲裁、向有关机关投诉和提起民事诉讼。解决纠纷时,应先申请劳动仲裁,再考虑提起诉讼。
仲裁时效一年规定不具有溯及力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劳动仲裁法作为劳动法的特别规定,其规定的仲裁时效一年与劳动法的仲裁时效六十日不一致,应当适用劳动仲裁法的新规定。但新规定只能适用于5月1日起发生的情况,不能溯及之前。因此,当事人
工伤认定与劳动仲裁之间的关系和程序优先顺序。在解决民事纠纷的背景下,仲裁具有更高的效力,但在工伤认定中,劳动仲裁并不是前置程序。工伤认定部门对劳动关系可以进行形式审查并进行事实认定。在涉及劳动仲裁的情况下,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暂停工伤认定程序,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