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的变式汇票是指汇票记载中含有回头发票或回头背书等内容,而使该汇票的追索权人或再追索权人同时又具有汇票上债务人地位的汇票。在各国票据法实践中,指己汇票(因回头发票而形成)和己付汇票具有较普遍的意义,它们实际上扩展了汇票的商业作用;而回头背书更是因票据流通所形成的某种难以完全避免的客观情况。我国目前的票据法规虽然并未对回头发票和回头背书加以明确的规定,但(票据法)第69条实际上已确认了此类变式汇票的存在。
在变式汇票情况下,由于同一汇票的当事人兼具有二重身份或资格,从而使该汇票的追索权人和潜在的再追索权人实际上又处于汇票债务人的地位,例如,持票人或权利人实际上又为出票人或背书人。此种情况不仅会导致票据关系的循环与混乱,而且使得追索权的概念处于逻辑矛盾之状况。正鉴于此,各国票据法通常对于变式汇票的追索权附加某些特殊规则。根据我国《票据法》第69条的规定,如汇票持票人同时为出票人的,对其前手无追索权;如持票人同时曾为汇票上背书人的,对该背书的后手亦无追索权。这些规定将权利人的追索权严格限制在对其真实前手追索的范围之内。
票据的追索权行使及通知义务。持票人在票据被拒绝承兑或付款后,需及时向被追索人发出通知,否则需承担前手因此产生的额外费用赔偿责任。通知可采用书面邮件、电传、传真等多种形式,按前手法定地址发出即视为履行通知义务。此规定旨在平衡持票人与前手间的利益关系,确
付款请求权与追索权的区别,以及付款人的形式审查义务,包括票据的样式、记载事项、更改情况、签章和金额等。持票人享有的第一顺序权利是付款请求权,而追索权则是第二顺序权利。付款人在处理票据时需认真审查各项内容,以确保票据的有效性和合法性。
我国票据法中法院不予受理票据纠纷的情形,主要是持票人未先行使付款请求权而先行使追索权被拒绝后提起诉讼的,法院不予受理。同时,也阐述了票据抗辩权的限制,旨在保护票据债务人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确保票据流通的正常秩序。限制主要体现在票据债务人不得对抗持票人
票据追索权的定义和分类,以及再追索权的概念、行使条件和效力。票据追索权指持票人在提示承兑未获回应时,向其前手请求偿还票据金额的权利。再追索权则是被追索人清偿票款后,对其前手当事人享有的再次追索权利。再追索权的行使条件是被追索人履行追索义务并收回原汇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