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票人获得追索权便会在票据关系当事人之间产生一定的效力。追索权的效力从人和物的关系看可分为对人之效力和对物之效力;就对人的效力而言产生连带追索发票人、承兑人及其他票据债务人对持票人负连带责任持票人可进行选择追索、变更追索清偿人清偿后取得代位追索权并且按追索权行使的顺序可以分为第一次追索权的效力和再追索权的效力。
1、第一次追索权的效力
我国票据法第68条对其效力作了明确的规定包括(1)选择追索权即持票人行使追索权时不因票据债务人的先后受到限制可以对其中一人或数人或全体行使追索权被追索人也不得因此拒绝承担义务。(2)变更追索权指持票人对票据债务人中的一人或数人已经行使过追索权还可以对其他债务人进行追索其他票据债务人不能因为开始未被选定为被追索对象而解除责任或进行抗辩变更追索权由此又称转向追索权。
这里强调的是票据债务人即出票人和其他票据债务人要对持票人承担连带责任。一方面各个票据债务人对持票人可以追索的金额负全部清偿责任不能主张仅负部分清偿责任或由全体债务人及部分债务人平均分担也不得以票据债务人之间有其他债务可以抵消来进行抗辩;另一方面票据债务人之一进行清偿后仍可以向其前手行使追索权直至出票人为止前手人也要对后手人承担连带责任。
2、再追索权的效力
再追索权是票据债务人清偿后从持票人处取得的向其前手继续进行追索的权利又称为代位追索权。再追索权人清偿债务后与持票人享有同一权利取得代位权其权利在责任程度、范围和内容上与持票人的权利相同但其前手负有偿还义务对票据债务仍承担连带责任。对再追索权人而言当其清偿债务时持票人应当交出票据和有关的拒绝证明并出具所收的利息和费用的收据。持票人如不履行此项义务被追索人可以以此为抗辩理由拒绝清偿或被追索。
第一次追索和再追索是根据追索的先后进行区分的把二者联系起来看票据的追索经历了一个从持票人开始直至发票人为止的过程不过被追索人行使的追索权叫做再追索权。二者在追索的对象上是有明显区别的即在两种追索中对物的效力有所不同。
汇票、本票和支票之间的区别。三种票据都具有出票、背书、承兑和付款等基本条件,但它们在当事人构成、资金关系、主债务人、承兑要求、担保责任、追索权以及有效期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支票通常为即期支付工具,有效期较短;汇票可以是远期,需要承兑;本票的出票人和付
票据权利的消灭时效及其相关规定。持票人的付款请求权消灭时效根据不同票据类型有不同的规定,如远期汇票、见票即付的汇票、本票和支票等。同时,票据追索权的消灭时效也作出了相应规定,持票人应注意行使权利的期间,避免合法权利的丧失。此外,汇票追索权的行使必须具
中国票据背书的追索权相关问题。持票人在行使追索权前需先行使付款请求权并遭拒绝。只有在汇票被拒绝付款等特定情形下,持票人才可对所涉及的背书人、出票人等行使追索权。同时,文章还涉及了票据背书的注意事项,如背书日期、委托收款、质押等细节问题。
法律规定的禁止背书转让的三种情形:被拒绝承兑的汇票、被拒绝付款的汇票以及超过付款提示期限的汇票。法律禁止这些汇票进行背书转让,因为它们已经失去了支付保障或持票人已失去了对其前手的追索权。背书人转让这些票据时,需承担汇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