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破产重整制度是指在企业无力偿债的情况下,根据法律规定的程序,保护企业继续经营,实现债务清理和企业调整,使其摆脱困境,走向复兴的再建性债务清理制度。重整程序是实施企业破产重整制度的主要程序。
由于重整程序和破产清算程序的目标不同,破产法对适用重整程序的破产原因作了扩大的规定。即当企业因经营或财务困难导致无法清偿到期债务时,可以适用破产法规定的重整程序。换句话说,企业法人不论是基于已经发生的无力偿债事实状态,还是将要发生的无力偿债事实状态,都可以申请企业重整。因此,重整原因的范围比一般破产原因的范围大。这一概念体现了对企业困境“早发现,早治疗”的思想,符合重整程序拯救企业的制度目标。
根据破产法第2条第2款的规定,重整程序适用于两种情形:一是债务人具备破产原因,即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二是债务人将要出现破产原因,即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
根据新破产法的规定,重整程序的申请人分为两种情况:
(1) 破产案件受理前的初始重整申请,可以由债务人或债权人提出。
(2) 破产案件受理后,破产宣告前的后续重整申请,初始申请为债权人申请债务人破产清算的,可以债务人或持有债务人注册资本1/10以上的一名或数名出资人提出。
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重整申请符合破产法的规定的,应当裁定许可债务人进行重整并予以公告。
用人单位进行裁员的条件与程序。条件包括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生产经营严重困难、企业转产或技术革新等情况下,可依照法律规定裁员。程序上,用人单位需提前三十天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意见并制定裁员方案,最终经过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裁员。
破产企业中企业不交会计账簿的情况,指出企业破产后若主要责任人不交会计账簿等材料,人民法院可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以罚款。文章还详细阐述了破产重整与破产清算的区别,包括直接目的、适用对象、申请权人、利害关系以及合意的性质和地位等方面的不同。
公司重整程序的基本流程,包括重整事由、申请与审查、指定管理人、通知债权人、债权申报和审查、召开债权人会议等环节。在重整计划通过、批准和执行过程中,法院和管理人起着关键作用。若重整计划成功执行,公司可恢复正常运行;若无法执行,则进入破产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中关于破产案件受理费的负担主体,主要是债务人。文章介绍了重整计划的执行、监督和管理,包括债务人的义务、管理人的职责、利害关系人的权利等。如债务人无法执行重整计划,法院可裁定终止执行并宣告债务人破产。重整计划对债务人和全体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