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期限未执行重整计划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根据我国新《破产法》规定,重整计划的执行不属于重整程序,法院不可能也没有能力派专门的法官监督重整计划的执行,因此,规定由管理人监督。但是,由于管理人监督债务人执行重整计划需要一定的成本,如果监督期限过长,就会加大重整成本,损害债权人利益,所以最好是在重整计划中明确监督期限,给债权人一个合理预期,不必在表决重整计划时对监督成本的不确定性产生忧虑。需要指出的是,监督期限是指在重整计划执行过程中管理人的监督期限,一般要短于或者等于执行期限。因为一般来说,重整措施会在重整计划得到批准后即着手实施,例如债转股、企业合并、分立等,管理人监督的正是这些关键措施的实施情况,至于一些债权的分期偿还,完全可以由债权人自己监督债务人履行,债务人不履行的,厉害关系人可以请求法院强制执行重整计划或者向法院申请终止重整计划的执行。
重整计划的执行期限
公司重整制度的功能主要在于防止公司的破产,其目的是使公司恢复原状,恢复企业的经营能力和清偿能力。通过公司重整:一方面,公司恢复了经营能力,避免公司破产给公司股东造成损失及破产所造成的社会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债权人的债权也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清偿。从以上两方面来讲,对公司进行重整,不但会对公司和债权人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对整个社会来讲,也会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但是,重整计划不能无限期地执行下去,如果重整计划的执行没有时间限制,将会对债权人的利益造成损害,同时,也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因此,有必要在法律上对重整计划的执行期限加以规定。
重整计划的执行期限在重整计划中是很重要的内容,因为法院批准重整计划的同时会裁定终止重整程序,重整计划的执行已经不属于重整程序,所以重整计划的执行期限对于监督债务人执行重整计划及保护债权人权益方面显得尤为重要。考察各国立法,一般情况下,都对重整计划的执行规定了6到12个月的重整期限。
我国新《破产法》没有规定强制的计划执行期限,而是交由各方当事人通过重整计划协商确定,如果债权人愿意接受一个很长的执行期限,主要合法并且不损害社会或者其他人的利益,法律没有必要禁止。但是,重整计划中明确的执行期限是否还能延长呢?超过执行期限没有执行完毕产生什么后果呢?我们认为,对这些问题可以在重整计划中予以明确。
普通债权人在重整程序中面临的多重风险。重整程序的申请主体广泛,导致债权人在程序启动中的作用有限;重整程序具有优先适用性,即使债权人不同意也可启动和运行;法院有权强制批准重整计划,限制了债权人的意思自治;此外,其他重整制度如自动冻结和经管债务人制度等也
债务人不执行或者不能执行重整计划的,管理人应及时向人民法院通报,以便人民法院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终止重整程序,宣告债务人破产。经管理人申请,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延长重整计划执行的监督期限。
重整计划被法院批准后,即对所有债权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重整计划的执行主要涉及两方面的主体,即执行主体和监督主体。根据《企业破产法》第87条的规定,重整计划由债务人负责执行,但必须受管理人的监督。这种制度安排较好地平衡了债权人、债务人等各方的利益,能够推
人民法院裁定批准重整计划后,己接管财产和营业事务的管理人应当向债务人移交财产和营业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