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防止重整程序被滥用,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其适用对象进行了严格限制。然而,我国《企业破产法》对重整程序的适用对象并未进行明确的限定,这可能导致重整程序被滥用,给债权人利益带来损失。因此,《企业破产法》应该将重整对象限定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利益具有重大影响的企业。重整程序原则上只应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但对于规模较大、从业人数较多并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国有独资公司以及国有控股或持股的大型有限责任公司,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考虑适用重整制度。
普通债权人的参与权是重整立法的关键内容之一。尽管《企业破产法》允许债权人组建债权人自治组织参与重整程序,并赋予债权人一定的权利,但总体来看,立法关于普通债权人的程序参与权还不够完善。
首先,普通债权人对重整经营活动的监督权不充分。为了防止债务人或管理人在重整过程中损害债权人利益,需要对债务人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企业破产法》规定管理人在实施重大财产处分行为时应当报告债权人委员会,但这一监督权仅限于事后的知情权,债权人对管理人的财产处分行为没有实际控制力。因此,立法应该赋予债权人委员会在重大财产处分行为上的许可权,以增强债权人对重整经营行为的监督和控制。
其次,重整中重要信息的公开性不足。充分的信息披露是消解冲突、实现合作的必要条件。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立法在信息披露制度上存在明显差距,尤其是重整计划表决之前的信息公开性不足。因此,立法应通过更有效的措施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充分和及时。
此外,《企业破产法》在重整计划的提出主体上较为保守,只允许破产管理人或债务人提出重整计划,排除了其他主体提出重整计划的权利。为了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应允许债权人等其他当事人提出重整计划。
企业破产重整计划的通过条件和内容。通过条件包括债权人的人数和债权额双重标准,有利于制约小额债权人被大债权人滥用权利的风险。重整计划内容包括制订主体的扩展、可行性审查等,其中可行性审查包括经营方案内容合法、具备市场利益并切实可行、资金注入情况以及经营管
重整计划的执行期限的法律规定和重要性。我国新《破产法》规定由管理人监督重整计划的执行,执行期限是重整计划中的重要内容,对保护债权人权益和规范债务人执行具有显著作用。国际上一般对重整计划的执行规定了6到12个月的重整期限。我国新法没有强制规定执行期限,
企业破产时职工工资的处理方式。在裁定受理破产申请后,企业资产应优先用于支付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等职工权益。破产清偿顺序包括职工权益、社会保险费用和税款以及普通破产债权。同时,职工工资的发放方式也需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处理,包括在重整计划草案中明确债权、
普通债权人在重整程序中面临的多重风险。重整程序的申请主体广泛,导致债权人在程序启动中的作用有限;重整程序具有优先适用性,即使债权人不同意也可启动和运行;法院有权强制批准重整计划,限制了债权人的意思自治;此外,其他重整制度如自动冻结和经管债务人制度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