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改制过程中,通过分设新企业,将原企业的有效资产划转给新企业,同时保留原企业的债务。原企业并不会破产关闭或注销,而是保留下一个空壳公司来应对债务。或者说,在改制过程中,企业集团公司将债务留在原企业,但设法将有效资产转移给子公司,使集团公司变为一个管理机构,不再直接经营业务,而债务则由集团公司承担。
一些企业将全部资产租赁给新成立的公司、其他单位或个人,同时原企业的核心人员转移到新企业工作。新企业向原企业支付租赁费,由于租赁费较低,可能无法覆盖基本生活费,更不用说偿还债务。除非原企业破产,否则法院无法实际执行已租赁的资产。
企业经营者将主要生产设备、厂房、楼宇等有效资产抽离,投资成立新的有限责任公司,将债务和不良资产留在原企业。结果是新公司没有债务,而原企业有债务但没有资产,只剩下一个名义上的法定代表人来承担债务。当债权人追讨债务时,原企业已经变成一无所有,而新公司却没有债务。
企业在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的配合下,先成立一个新公司,与原企业看似无关。部门或金融机构向新公司提供启动资金,新公司另行选址建厂,并以低价购买原企业的设备和动产,将货款归还给部门或金融机构。原企业只保留厂房可供出租,租金用作职工安置费,并可将安置费投资入股新企业。这样一来,新老企业、职工个人以及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各得其所,而其他债权部门则被蒙在鼓里。
企业在兼并、联合后,原有贷款法人被取消,导致贷款的债权债务关系变得模糊,失去了物资和安全保障。一种方式是在合资合作和联营过程中,贷款企业将贷款所形成的资产和资金作为入股资金。一旦合资成功,原有债务被搁置一边,贷款企业可以从合资企业中获得分红和利润。而实际债权人与贷款的实际受益者之间并不构成债权债务关系,导致追债无门。另一种方式是“先分后并”的假兼并,即先将一个企业分为两个企业,然后由其中一个企业对另一个企业进行“兼并”,从而摆脱贷款负担。
企业破产后进行所谓的公开拍卖,但实际上进行暗箱操作,事先安排好买主和价格,在竞价时迅速达成交易,以低价成交,不给其他买主竞争机会。虽然看起来公平,但这使得债权部门根本无法采取有效措施。
一旦企业的营业执照被吊销,其贷款客户的法人主体消失,形成事实上的“黑户”。即使债权方明知其存在欠款,按照目前的规定,债权方也没有有效手段收回贷款。一些企业就利用这个漏洞,故意不参加年检,等到工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之前,将有效资产全部处置,然后关门离开,形成“三无企业”,即无资产、无人员、无场所,债权部门无法追债。
企业破产清算中资不抵债的处理方式。当企业破产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时,清算组需按法定顺序进行清偿,若资不抵债则应立即申请破产并由法院指定新的清算组处理。同时,清算报告详细阐述了公司登记情况、清算组情况、债权人通知和公告情况、资产负债状况等内容。
企业破产案件的管辖规定,包括债务人住所地的确定和破产案件的管辖层级。文章还阐述了公司破产的条件,重点讨论了不能清偿的界定,包括债务人丧失清偿能力、已到期无争议债务、债务形式及持续时间等方面。同时,也解释了资不抵债或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界定。只有满足相关
企业破产程序中留守人员的定义和法律规定。留守人员是由清算组依法指定的协助清算组工作的人员,其职责包括核对债权债务、解决业务遗留问题和回答相关询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破产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财务负责人等必须留守,以确保破产程序的顺利进行。留守人员的
企业更换法人后的债务承担问题。企业工商登记事项变更时,原公司的债权债务由变更后的公司承担。更换法人不影响公司贷款还款责任,债务的承担者是公司而非个人。在公司破产时,债务清偿顺序依照法律规定,优先清偿职工权益、社会保险费用和税款,最后是普通破产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