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与其主营业务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其包括以下内容:
固定资产盘亏是指企业在资产盘点过程中发现的固定资产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损失。
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是指企业在处理固定资产时,因出售、报废或损坏等原因导致的资产净损失。
出售无形资产损失是指企业出售无形资产时,由于价格低于账面价值而导致的资产损失。
债务重组损失是指企业进行债务重组时,由于债务重组交易造成的损失。
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指企业根据固定资产价值下降或未来收益能力减少的情况,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是指企业根据无形资产价值下降或未来收益能力减少的情况,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计提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是指企业根据在建工程价值下降或未来收益能力减少的情况,计提的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罚款支出是指企业因违反法律法规或合同约定而被处以罚款的支出。
捐赠支出是指企业出于慈善或社会责任等目的而进行的捐赠行为所产生的支出。
非常损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损失。
根据《小企业会计制度》第十三条的规定,债务人在进行债务重组时,应将债务重组的重组收益作为资本公积,而将债务重组的重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对于债务重组,与《小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制度》计量属性一致,均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这与《企业会计准则》采用“公允价值”对债权人或债务人在债务重组中所受让或收到的资产或资本进行计量的方法有所不同。
在应收及预付账款方面,《小企业会计准则》不计提坏账准备,而是在符合规定标准时将坏账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而《企业会计准则》则将计提坏账准备等资产减值准备计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此外,《小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资本公积”仅核算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对于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则计入“营业外收入”。这样的处理方式不再是为了防止企业虚夸利润欺骗股民和投资者,而是符合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原则,并体现了中小企业的特点,即“不对外筹集资金”,不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和债券。
中小企业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其没有虚夸利润欺骗投资者的动机,也不可能通过债务重组收益来夸大盈利水平。相反,如果中小企业通过债务重组收益制造虚假利润,将增加纳税负担,这与企业正常的管理模式不符。
破产管理人在重整程序中的监督职责。破产管理人作为法定机关,负责管理和处置破产财产,需独立处理破产财产事务并接受法院和债权人会议的监督。在破产宣告后,破产管理人需全面接管破产企业,包括财产、文件及营业活动等,若破产人未能全面移交,破产管理人有权请求法院
我国《企业破产法》中关于破产债务人离开住所地的规定。债务人在破产申请过程中需遵守一系列义务,包括妥善保管财产、资料等,并不得擅自离开住所地。违反此规定者,法院可采取训诫、拘留和罚款等措施。
按照债务重组会计处理规定应计入营业外支出的债务重组损失。“债务重组损失”是二级科目。债务重组利得记入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损失记入营业外支出。在正常情况下债务人负有无条件清偿到期债务的义务。因此,债务重组收益属于债务人取得的应税收益,应依法计缴企业所得
与同样具有消灭债权债务关系功能的破产程序相比,困难债务重组体现为双方当事人之间的谈判与协议的过程,法律干预程度较低,与破产程序的“法定准则”及“司法主导”两大特征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债务重组本身意味着债权人作出了让步,遭受一定的利益损失,这就更需要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