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破产法 > 破产债权债务 > 破产债务 > 浅谈新旧会计准则中债务重组的定义

浅谈新旧会计准则中债务重组的定义

时间:2020-05-25 浏览:1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94072

旧会计准则的第二条将“债务重组”定义为“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而新准则中第二条的定义为“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比较这两个定义,我们可以作出以下几点理解:

1.新准则认为,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只有债权人让步时,才能定义为债务重组

也就是说,“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是新准则中债务重组的前提条件,而“债权人作出让步”则是新准则中债务重组的必要条件。旧准则的定义认为只要修改了债务条件,不管债权人有没有作出让步都是债务重组,也没有“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这个前提条件,适用范围似乎过于宽泛,易于造成不恰当的诱导,只要双方认为需要就可以按照各自的意愿达成协议进行债务重组,从而改善企业资金结构,使资产负债率达到一个符合自己需要的水平。会计准则的不健全,不完善,让一些企业容易钻空子,在“黄灯区”相互操作,违被了市场中利用制度来规范企业行为的初衷。

2.新准则的定义符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

一般来说,我国企业目前大多数处于起步阶段,面临各种压力和困难,如来自于竞争对手的压力、自身管理理念的、经济条件等各方面的困难。企业一量面临这些压力和困难,首先就是体现在资金周转方面——周转困难,甚至是无法周转。作为债务人的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后,对拥有其债权的企业就会产生“黄色预警”,即无法偿还其到期债务。在此情况下,作为债权人,一种方式是可以通过法律程序,要求债务人破产,以清偿债务;另一种方式,可以通过互相协商,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债权人作出某些让步,使债务人减轻负担,渡过难关。债务重组在这里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使债权人和债务人达成互惠,一方面债务人不会因为欠款而破产,另一方面,债权人也会在损失一小部分的利益后,而得到大部分应得的债权资产。如果债权人不作适当的让步,将会使面临困难的企业更加被动,也会给债权人带来一定的损失,不利于我国企业经济的整体健康运行。债务重组是比较符合我国目前企业发展实际情况的。

3.旧准则中提到“法院的裁决”,新准则将其改为了“法院的裁定”

一字之差,其实是因为旧准则中错用了法律术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其它有关法律规定:法院一般作出的是判决和裁定,行政机关和仲裁机构可以作出裁决。裁定是指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对有关诉讼程序的事项做出的判定;裁定是解决诉讼中的程序事项,裁定所依据的是程序法,而程序法的主要功能在于及时、恰当地为实现权利和行使职权提供必要的规则、方式和秩序。很显然债权债务纠纷属于民事案件,应由法院作出裁定不应使用“裁决”。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我国债务重组准则的问题及分析

    中国债务重组准则的问题,指出了新债务重组定义的不足点。其中,“财务困难”不能独立作为债务重组的前提条件,因为对于续营价值小于清算价值的财务困难企业,应该进行破产清算。此外,对债权人让步的硬性规定存在问题,应该包括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的情况,无论

  • 公司破产时工人工资的清偿顺序和安置问题

    公司破产时,根据破产法的规定,工人的工资和其他相关费用优先清偿的问题。破产企业的资产应首先用于支付工人的工资和安置问题,包括工资、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等。其他债务如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用和税款则按规定的清偿顺序支付。若破产财产不足,将按比例分配。这些

  • 破产申请中的无效债务情况

    破产申请中的无效债务情况的相关法律规定。包括可撤销行为的起算点、债务人财产无效的情况、财产的追回、出资义务、质物和留置物的追回、非债务人财产的返还以及运输中的标的物返还等内容。对于涉及恶意欺骗行为的无效债务,管理人有权追回相关财产,并采取措施保护债权

  • 公司破产重整期间的诉讼程序

    公司破产重整期间的诉讼程序及债务处理方式。在破产申请受理后,相关民事诉讼或仲裁程序中止,管理人接管财产后继续。起诉需向受理破产申请的法院提起。债务不会因破产而消失,需通过破产清算或重整过程偿还。这些规定旨在保护债权人权益,为企业破产重整提供法律支持。

  • 破产管理人是否可被债权人起诉?
  • 债务重组的具体情形
  • 债务重组的损失及收益具备的性质特点
破产债权债务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