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经济关系日益复杂、利益主体多元化的背景下,法律的功能负载也变得日益复杂。然而,由于法律设计或现实因素的影响,社会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划分可能失衡,导致弱势主体的形成。在中国的破产程序中,破产债权人就是这样的弱势主体。本文将破产债权人的不利状态概括为“破产债权人弱势”,并对这一现状展开初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中国破产实务最显著的特征是破产程序的行政化。国有企业的破产程序几乎每个环节都受到来自政府的行政力量的制约,导致债权人无法获得公正待遇。
行政力量能够控制破产程序,是由于中国特定的现实环境。首先,行政力量与破产债权人之间存在紧密关系。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是中国最大的破产债权人,但很多国有企业未能按时偿还债务。研究表明,商业银行从国有企业破产中收回的债权很少超过其贷款账面价值的20%,偿还率通常只有3%至10%。国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者,而政府行政力量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者,因此政府行政力量对银行具有支配权。此外,其他国有企业或非国有企业也是破产债权人,尽管它们不一定直接受到行政力量的控制,但行政力量对破产程序的控制导致整个过程缺乏透明度,债权人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
政府行政力量代表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政府介入破产的目的是考虑到职工安置和社会稳定。然而,在当代经济形势下,政府行政力量对经济的宏观管理是必要的,但这种管理应该通过法律调整来实现。中国破产实务的问题在于,行政调控已经超越了法律调整,社会公共利益被放在远高于债权人和债务人利益的地位,导致利益调节失衡。
中国债务重组准则的问题,指出了新债务重组定义的不足点。其中,“财务困难”不能独立作为债务重组的前提条件,因为对于续营价值小于清算价值的财务困难企业,应该进行破产清算。此外,对债权人让步的硬性规定存在问题,应该包括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的情况,无论
债权人申请破产审查的流程和相关要点。法院需认真审查债权确定和有效性,并注重审查申请人提交的必要材料。同时,应注意破产企业的审计报告真实性,进行实地核查,并核查企业资产状况明细表,包括资产的权利状况和对外投资情况。文章还提及了破产案件的管辖权审查,建议
破产欺诈行为的严重性及其对破产法的影响。破产欺诈行为侵害债权人利益,损害职工利益,破坏经济秩序。为打击这些行为,《新破产法草案》引入了撤销权与无效行为制度。撤销权是破产法上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可防止债权人的利益受到侵害。然而,现行破产立法规定存在很多问
公司因项目融资后破产的法律程序。当公司严重亏损、无法清偿债务时,会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法院会宣告企业破产并成立清算组,由专业人员组成。随后进行财务审计、破产财产清理和制定分配方案。最后,制作破产清算报告并终结破产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