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破产审判实践中,常常遇到债务人占有货币的情况,例如债务人占有的定金、租金、押金、订金、预付款、保证金、证券交易结算金、信托存款等。对于这些情况下,债务人占有的货币资金是否可以被权利人取回的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货币的占有权与所有权合二为一,即货币的占有人即视为所有权人。因此,对债务人占有的他人货币资金,他人不能行使取回权,只能申报债权。
第二种观点认为,应根据债务人占有的资金是否独立于债务人的财产来判断取回权是否成立。如果资金未单独设立账户,与债务人的财产发生混同,因无法与债务人财产相区分,故不能取回;如果资金与债务人的财产分开,则可以取回;如果部分资金被挪用,只能取回单独设立账户的部分。
第三种观点认为,确定权利人能否享有取回权的标准除了标的物的所有权归属外,还要考虑对破产人的财产的归属是否存在法律规定或特别约定。即如果法律明确规定或当事人有特别约定,债务人占有的财产不属于债务人所有,权利人有权取回。
对于货币财产的取回问题,应从取回权的形成机制和权利基础以及取回标的是否客观存在、能否与债务人的财产相区别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从取回权的形成机制来看,可以分为基于一般民事法律关系和基于破产法的特别规定。从取回权的分类来看,有一般取回权和特殊取回权。一般取回权的形成机制和权利基础是对取回的标的物享有所有权;特殊取回权的形成机制则基于破产法的特别规定,并且只能适用于破产程序中。
例如,根据《合同法》第141、142条的规定,出卖人将货物交给第一承运人后即为交付,货物的所有权已经转移给买受人,但各国破产法均特别规定,允许出卖人取回运输途中的标的物,此时破产法具有变更民事实体法规定的效力。
除破产法规定的特别取回权外,一般取回权其本质是对特定物的物上请求权。要求取回标的物客观存在,未毁损灭失,并可区别于债务人的财产而独立存在,即与债务人的财产未发生混同。当标的物不存在或与债务人财产混同时,失去了取回权行使的前提,该权利人只能通过申报债权方式处理。
对于债务人占有的资金是否可以取回,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和步骤:
第一步,查看破产法是否有特别规定。目前我国破产法对上述资金形式尚无特别规定,应根据民事实体法进行判断。
第二步,根据民事特别法优于民事一般法的原则,查看民事特别法是否有规定。例如,根据《信托法》第16条和《证券法》第139条第2款的规定,信托财产和证券交易结算资金不属于债务人的财产,权利人可以行使取回权。
第三步,在破产法和民事特别法均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应坚持“货币的占有即所有”的民法原则和物权法规定的动产公示原则。即货币的持有者就是所有权人,债务人收取的订金、定金、押金、预付款、保证金、租金等,权利人不能行使取回权,只能申报债权。但如果这些资金以特定化形式存在,能与债务人的财产相区分,未形成财产混同,权利人可以行使取回权。
对于当事人之间关于“某项资金不得作为破产财产或交付方享有取回权”的约定是否无效的问题,应认为取回权是对民事实体权利在破产法中的延伸保护,是法定的而不是意定的。此类约定若有效,会损害其他债权人的利益,因此应属无效。
企业破产程序中留守人员的定义和法律规定。留守人员是由清算组依法指定的协助清算组工作的人员,其职责包括核对债权债务、解决业务遗留问题和回答相关询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破产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财务负责人等必须留守,以确保破产程序的顺利进行。留守人员的
个人破产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发展方向。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能够保护个人债务人的利益,调动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促进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的法律保障。虽然面临一些挑战,如消费需求和个人财产登记制度等,但个
可撤销行为的构成要件及其适用范围。文章介绍了可撤销行为的概念,包括其在破产程序中的重要性以及不同国家的立法模式。文章详细阐述了可撤销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和发生在破产程序开始前的临界期间。此外,文章还讨论了可撤销行为的适用范围,涉及
近几年来,江西省新余市先后有一大批企业申请破产,全市法院严格依照破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妥善审理每一件破产案件,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企业破产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