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企业破产案件中,债权人会议很少能够有效行使法定权利,造成破产债权严重流失。债权人会议功能萎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债权人会议对债务人所申报的财产和享有优先受偿权的有担保债权的真实性感到困惑。
二、债权人会议难以协调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特别是不享有优先受偿权的债权人很难采取统一行动。
三、部分债权人对企业破产感到灰心,不积极参加债权人会议,甚至希望与债务人和解,导致破产和解整顿的效果不佳。
四、债权人会议的一些成员对破产法律、政策不熟悉,对破产程序终结后未得到清偿的债权存在抵触情绪。
此外,现行的破产法律制度中存在一些弊端,不利于债权人会议行使职权。
为解决上述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
首先,修订完善现行的《企业破产法(试行)》,明确对债务人欺诈行为的刑事制裁规定,以克服当前对破产逃债行为制裁乏力的状况。
其次,坚持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原则,摒除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以维护国家利益为重。
再次,坚持国家宏观调控、微观指导的原则,防范和依法制裁因玩忽职守侵占、挪用、贪污等行为,以减少国家和集体财产的损失。
另外,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物权登记、公示制度,完善抵押、质押等担保的登记管理制度,确保公开、公正、公平、合理的原则得以实施。
最后,在破产清算过程中,建议占无担保债权总额一定比例的债权人联合接管破产企业所拍卖的大型固定资产,以降低因债务人破产所带来的风险损失与振荡。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出台鼓励政策,以引导、帮助债权人完成接管、托管工作。
总之,解决债权人会议功能萎缩的问题需要坚持法治原则、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同时加强对债权人会议成员的法律教育和培训,以提高债权人会议的效能。
企业破产程序中留守人员的定义和法律规定。留守人员是由清算组依法指定的协助清算组工作的人员,其职责包括核对债权债务、解决业务遗留问题和回答相关询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破产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财务负责人等必须留守,以确保破产程序的顺利进行。留守人员的
个人破产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发展方向。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能够保护个人债务人的利益,调动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促进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的法律保障。虽然面临一些挑战,如消费需求和个人财产登记制度等,但个
可撤销行为的构成要件及其适用范围。文章介绍了可撤销行为的概念,包括其在破产程序中的重要性以及不同国家的立法模式。文章详细阐述了可撤销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和发生在破产程序开始前的临界期间。此外,文章还讨论了可撤销行为的适用范围,涉及
《企业破产法》第七十九条 债务人或者管理人应当自人民法院裁定债务人重整之日起六个月内,同时向人民法院和债权人会议提交重整计划草案。前款规定的期限届满,经债务人或者管理人请求,有正当理由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延期三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