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的规定,为了公正、高效审理企业破产案件,并规范人民法院确定管理人报酬的工作,最高人民法院于2007年4月4日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确定管理人报酬的规定》(法释[2007]9号),现予公布,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管理人履行企业破产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职责,有权获得相应报酬。管理人报酬由审理企业破产案件的人民法院依据本规定确定。
人民法院应根据债务人最终清偿的财产价值总额,在一定比例限制范围内分段确定管理人报酬。具体比例如下:
担保权人优先受偿的担保物价值不计入财产价值总额。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高级人民法院可以在30%的浮动范围内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管理人报酬比例限制范围,并通过当地有影响的媒体公告,同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破产案件的实际情况,确定管理人分期或者最后一次性收取报酬。
人民法院受理企业破产申请后,应当预测债务人可供清偿的财产价值和管理人的工作量,初步确定管理人报酬方案。管理人报酬方案应当包括管理人报酬比例和收取时间。
人民法院采取公开竞争方式指定管理人的,可以根据社会中介机构提出的报价确定管理人报酬方案,但报酬比例不得超出本规定的限制范围。报酬方案一般不予调整,除非债权人会议提出异议。
人民法院应当在确定管理人报酬方案之日起三日内,书面通知管理人。管理人应当在第一次债权人会议上报告管理人报酬方案的内容。
管理人、债权人会议对管理人报酬方案有意见的,可以进行协商。双方就调整管理人报酬方案内容达成一致的,管理人应向人民法院提出具体的请求和理由,并附上相应的债权人会议决议。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请求和理由符合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且不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应当按照双方协商的结果调整管理人报酬方案。
人民法院确定或者调整管理人报酬方案后,应当在三日内书面通知管理人。管理人应当在收到通知后三日内,向债权人委员会或者债权人会议主席报告管理人报酬方案的调整内容。
人民法院在确定或者调整管理人报酬方案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企业破产程序中留守人员的定义和法律规定。留守人员是由清算组依法指定的协助清算组工作的人员,其职责包括核对债权债务、解决业务遗留问题和回答相关询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破产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财务负责人等必须留守,以确保破产程序的顺利进行。留守人员的
个人破产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发展方向。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能够保护个人债务人的利益,调动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促进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的法律保障。虽然面临一些挑战,如消费需求和个人财产登记制度等,但个
可撤销行为的构成要件及其适用范围。文章介绍了可撤销行为的概念,包括其在破产程序中的重要性以及不同国家的立法模式。文章详细阐述了可撤销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和发生在破产程序开始前的临界期间。此外,文章还讨论了可撤销行为的适用范围,涉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相关内容。解释为了正确审理保险合同纠纷案件,维护当事人权益而制定。解释对保险法施行前后成立的保险合同纠纷的适用法律问题做出了规定,包括保险合同是否成立、保险标的转让、保险事故、理赔、代位求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