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电子签名法》采用了广义的电子签名概念。根据该法第2条的规定,电子签名是指数据电文中以电子形式所含、所附用于识别签名人身份并表明签名人认可其中内容的数据。数据电文则是指以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信息。
根据本法的规定,电子签名具有以下几个要素:
根据上述规定,电子签名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附着于电子文件的手写签名的数字化图像,采用生物笔迹辨别法形成的图像,以及向收件人发出证实发送人身份的密码、计算机口令等。只要符合法定要件,无论采用何种技术手段,都可以被视为电子签名。
我国的《电子签名法》采取了折衷式的立法模式,对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作出了规定:
根据以上规定,如果一个电子签名符合法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可靠条件,那么它就具有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32条的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时,合同成立的时间是双方当事人签字或盖章的时间。这里的签字指的是一般意义上的亲笔签名。对于电子合同是否需要当事人签字或盖章,《合同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因此电子签名的问题成为当事人的内部问题。
《合同法》第33条进一步规定,当事人采用信件、数据电文等形式订立合同时,可以在合同成立之前签订确认书,签订确认书时合同成立。因此,在合同书形式中,签字或盖章是合同成立的法定形式要求;对于信件、数据电文等其他书面形式,《合同法》没有强制性的要求(不排除其他法律有这方面的要求),当事人可以约定签名作为合同成立的形式要件。因此,我国《合同法》对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并未作出明确规定。
在认定通过函电方式达成的网上仲裁协议的书面性质时,并不需要双方当事人签名作为条件。在信函中,可以存在双方当事人的亲笔签名,但在电报、电传、传真或电子邮件等电子通讯方式中,要求当事人亲笔签名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采用其他方式进行确认。
通过互换或往来函电的方式达成的商事仲裁协议,通常是当事人将自己的具体仲裁意见告知对方,如果双方意见一致,互换或往来的函电本身即构成双方当事人对仲裁的意思表示一致,证明当事人之间的共同认可或一方接受另一方的意见。
有学者认为,无论电子签名采用何种技术手段,只要在特定情况下能够保证数据电文的生成和传送达到适当和可靠的程度,该电子签名的效力就应当得到法律的认可。我国实施的《电子签名法》也从立法的角度承认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
因此,在网上仲裁这一运用电子信息技术而形成的新型仲裁方式中,争议双方通过电子邮件将争议提交给仲裁机构,这些电子邮件本身就代表了争议双方对仲裁的意思表示一致。然而,电子邮件存在易被伪造和篡改的缺陷,因此争议双方的电子签名是增强网络安全的有效手段。
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及要求。电子签名具有法律效力,但必须是可靠的,遵循《电子签名法》的规定。可靠的电子签名需满足四个条件:制作数据专有、签署时控制、签署后改动可发现、数据电文改动可发现。只有满足这些条件的电子签名才具有法律效力,并可与手写签名或盖章等同
电子商务中电子签名作为证据的适格性问题。电子文件的特点与传统文书不同,容易遭到第三方篡改,引发证据适格性的疑问。证据适格在国际上存在差异,我国对于电子证据的规定模糊,导致电子证据的可采性和证明力受到限制,不利于电子签名制度的推广。
冒用电子签名的法律责任,详细阐述了电子签名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以及监督管理责任。同时,文章介绍了电子签名的定义和作用,包括验证身份和签名、防止篡改、简化流程以及具有法律效力等方面的内容。
电子印章的法律意义与应用。北京书生公司建立了电子印章中心,提供加密的电子印章作为网上认证服务。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受《电子签名法》规范,并由第三方电子认证服务机构提供认证。数字证书在确保交易双方身份真实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电子签名的普及仍面临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