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电子签名法》采用了广义的电子签名概念。根据该法第2条的规定,电子签名是指数据电文中以电子形式所含、所附用于识别签名人身份并表明签名人认可其中内容的数据。数据电文则是指以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信息。
根据本法的规定,电子签名具有以下几个要素:
根据上述规定,电子签名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附着于电子文件的手写签名的数字化图像,采用生物笔迹辨别法形成的图像,以及向收件人发出证实发送人身份的密码、计算机口令等。只要符合法定要件,无论采用何种技术手段,都可以被视为电子签名。
我国的《电子签名法》采取了折衷式的立法模式,对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作出了规定:
根据以上规定,如果一个电子签名符合法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可靠条件,那么它就具有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32条的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时,合同成立的时间是双方当事人签字或盖章的时间。这里的签字指的是一般意义上的亲笔签名。对于电子合同是否需要当事人签字或盖章,《合同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因此电子签名的问题成为当事人的内部问题。
《合同法》第33条进一步规定,当事人采用信件、数据电文等形式订立合同时,可以在合同成立之前签订确认书,签订确认书时合同成立。因此,在合同书形式中,签字或盖章是合同成立的法定形式要求;对于信件、数据电文等其他书面形式,《合同法》没有强制性的要求(不排除其他法律有这方面的要求),当事人可以约定签名作为合同成立的形式要件。因此,我国《合同法》对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并未作出明确规定。
在认定通过函电方式达成的网上仲裁协议的书面性质时,并不需要双方当事人签名作为条件。在信函中,可以存在双方当事人的亲笔签名,但在电报、电传、传真或电子邮件等电子通讯方式中,要求当事人亲笔签名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采用其他方式进行确认。
通过互换或往来函电的方式达成的商事仲裁协议,通常是当事人将自己的具体仲裁意见告知对方,如果双方意见一致,互换或往来的函电本身即构成双方当事人对仲裁的意思表示一致,证明当事人之间的共同认可或一方接受另一方的意见。
有学者认为,无论电子签名采用何种技术手段,只要在特定情况下能够保证数据电文的生成和传送达到适当和可靠的程度,该电子签名的效力就应当得到法律的认可。我国实施的《电子签名法》也从立法的角度承认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
因此,在网上仲裁这一运用电子信息技术而形成的新型仲裁方式中,争议双方通过电子邮件将争议提交给仲裁机构,这些电子邮件本身就代表了争议双方对仲裁的意思表示一致。然而,电子邮件存在易被伪造和篡改的缺陷,因此争议双方的电子签名是增强网络安全的有效手段。
旅游团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力问题。根据《电子签名法》和《合同法》的规定,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字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有效的电子合同应满足数据电文原件可靠、电子签名防篡改等条件。电子合同的订立和成立与传统合同类似,但需要确定合同的主要条款和成立要件。因此,旅游团电
伪造、冒用、盗用他人电子签名的民事责任分析。结合案例分析,文章详细阐述了在不同情形下,责任人需要承担的民事责任,包括撤销合同、继续履行合同、虚假外观责任和认证机构责任。根据具体情况,伪造、冒用、盗用他人电子签名的责任对象和责任种类会有所不同。
电子签名相关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伪造、冒用、盗用他人电子签名需承担刑事责任;违法行为会受到行政处罚,旨在维护电子签名的合法性和公众利益;民事责任涉及赔偿损失和其他合理赔偿责任。
电子签名的效力问题。根据《电子签名法》规定,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盖章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当事人可以约定使用或不使用电子签名。但涉及人身关系、公用事业服务等领域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不适用电子文书。如有更多问题,可咨询手律网专业法律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