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假违法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的表现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虚假违法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甚至牟取非法经济利益,忽视了社会效益,从而导致虚假违法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的泛滥。
目前,广告监测手段落后,监管体系乏力,执法难度大,打击力度不够。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要以事后监管为主,违法行为往往得不到及时处理,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从而留下了虚假广告泛滥的空间。
消费者识别力低,缺乏对虚假广告的辨别能力,因此无意中成为虚假广告的支持者和传播者,进一步助长了虚假广告的泛滥。
应加强对广告行业组织的指导,引导广告行业建立自律机制,增强广告主、广告经营单位和广告发布单位及医疗机构的法治意识,培育“信用至上”的全民意识和社会道德,将虚假违法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堵在发布之前。同时,要加强《广告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消费者的法律知识和识别虚假违法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能力,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自觉抵制、拒绝虚假违法广告的氛围。
应探索建立广告预审制度,实现广告监管“关口前移”。即广告在发布前必须经过预先审查批准,并且必须按照审查批准的内容发布。为此,应成立一个独立的、权威的广告预审机构,赋予该机构审查批准、监督发布、暂停或撤销审批、通知相关部门查处等相应的权力。媒介必须按照预审机构审查批准的内容发布广告。
应建立广告信用监管体系,以广告经营主体的准入、经营行为和市场退出为主线,以信用监管为重点,强化对准入行为、经营行为和退出行为全过程的监管。同时,应建立信用档案,制定信用等级标准,实施分类监管。此外,还应建立广告经营单位数据信用平台和广告监测网络,强化广告监测手段,提高监测效率和监管效能,扩大监测范围,促进信用监管体系的建设。
**电台、电视台、报刊音像出版单位、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一)劝诱其要求家长购买广告商品或者服务;(二)可能引发其模仿不安全行为。
违反广告法法第十九条规定,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对广告发布者处以10万元以下的罚款;同时记入信用档案,并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予以公示;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广告法修订草案三审稿增加规定,药品广告的内容不得与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说明书不一致,并应当显著标明禁忌、不良反应。三审稿规定,保健食品广告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不得声称或者暗示广告商品为保障健康所必需,并应当显著标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三)违反本法第十八条规定发布保健食品广告的;目前,违法保健食品广告主要的表现形式包括未经审批擅自发布广告,如发布没有广告批准文号的保健食品广告;擅自篡改审查批准的广告内容进行发布;伪造、冒用或者使用过期失效广告批准文号进行发布。用没有忠告语的广告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