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悬赏广告的性质,学说存在分歧,其中代表性的有契约说和单方法律行为说两种不同观点。契约说认为悬赏广告是对不特定人的要约,要求行为人完成一定行为后,广告人承诺支付报酬,从而形成契约关系。而单方法律行为说则认为悬赏广告是因广告人一方的意思表示而负债,在行为人方面无需承诺,仅以完成一定行为为法律要件之一。换句话说,悬赏广告的法律效力取决于一定行为的完成,尽管广告人通过广告的意思表示来确立法律行为。
笔者认为采用单方法律行为说更为合理,以下是主要理由:
一、契约的概念分析
契约与合同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关于合同的概念,各种理论和立法例存在差异。在大陆法系中,有“合意之债”和“私法合同”等学说。法国民法典代表了“私法合同”学说,认为合同是基于双方当事人一致的意思表示而产生的法律关系。德国民法典未明确给出合同的定义,但从合同在民法典中的位置来看,合同首先是债务的概念,同时也是法律行为的一种。因此,德国法上的合同是广义的私法合同,泛指一切以意思表示一致为要素、发生在私法上的行为。
在我国,围绕合同的概念,有“法律行为说”,认为合同是民事主体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行为。这一说法准确揭示了合同的本质,即合意之协议。合同法将合同定义为: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而悬赏广告是广告人以广告的形式向完成广告中规定行为的任何人,给予约定报酬的意思表示。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悬赏广告是单方面的意思表示,而合同或契约强调两个或两个以上民事主体在自治基础上的意思表示一致,从而形成协议。广告的内容,如指定行为的形式、完成标准以及报酬的种类和标准,都是由广告人在权衡利益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与行为人进行博弈的基础上单方面确定的。而行为人没有表达意思的机会,因此不存在意思一致的协议。特别是对于针对特定的“隐蔽的人”发布的悬赏广告,广告人发布广告时,行为人已经被特定化,只是广告人不知道行为人的身份,对广告人来说,行为人处于隐蔽状态。例如,拾得失物的人或者知情者等,他们无法与广告人就广告内容进行协商一致,只能无条件接受悬赏广告的内容。这与店堂里标价出售的要约不一致。标价出售的要约是针对不特定的任何人,相对人有完全的选择接受或不接受的权利。而隐蔽的行为人只能无条件地接受悬赏广告的内容,否则无法达到悬赏广告的目的。
此外,对于优等悬赏广告,即完成广告中所指定的行为后,对评定为优等的行为人给予报酬的广告,只有行为人先履行指定行为,然后进行评比,评定为优等的行为人才享有请求报酬的权利,其他行为人则无法与广告人形成法律关系。这与合同中的要约承诺后即形成合同关系或实际履行后形成事实上的合同关系,均受合同的约束相违背。因此,可以说悬赏广告不具备契约的特性,不适合采用契约说。
一起开发商虚假广告案例。某开发商宣传其房地产项目拥有高绿化率,但实际调查中,绿化率未达到宣传的数值。法院认定开发商在广告宣传中存在虚假成分,违反了广告法和合同法的规定,因此判决开发商赔偿购房人8万余元。此案例提醒开发商应遵守法律法规,确保广告宣传真实
行为人犯虚假广告罪的,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同时犯罪主体既可以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违反国家
当悬赏广告合同有效成立后,在广告人和行为人之间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1,广告人的权利:接受行为人完成完成悬赏行为的成果;悬赏广告发出后,享有撤销权,但对已经完成的悬赏行为,不具有拘束力。2,广告人的义务:按照悬赏广告的内容,对行为人给付应当给付的报酬;撤
关于悬赏广告的性质,学说分歧,代表性的有契约说及单方法律行为说两种不同见解。契约说也称要约说,认为悬赏广告是对不特定人的要约,必须经行为人完成一定行为,予以承诺,契约成立,广告人始负有支付报酬的义务,行为人享有请求报酬的权利。单方法律行为说,认为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