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公报》第1期(总第81期)刊登了鲁瑞庚诉东港市公安局悬赏广告纠纷案。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东港市公安局在发布的悬赏通告中明确表示,对于提供有关线索和协助破案的人,将给予一定数额的报酬。根据悬赏通告的第二条,鲁瑞庚所提供的线索符合条件,因此应按照悬赏通告的规定获得报酬。
在遗失物的拾得人有义务将其归还给失主的情况下,存在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当失主在遗失财产时发布给予拾得人报酬的悬赏广告时,广告人应受其约束。这种约束与《民法通则》的规定并不矛盾。拾得人有义务将遗失物归还给失主,同时享有获得悬赏广告所示报酬的权利。广告人则享有获得遗失物的权利,同时有义务支付其所承诺的报酬。在这种权利义务关系中,不能只强调法律规定而否认悬赏广告的法律效力。
二、《民法通则》在规定拾得遗失物和漂流物的民事责任时存在不完善和不合理之处。在我国古代和国外的民事立法中,对于拾得遗失物等财产的责任,通常规定给予奖赏,即在归还原物给失主时,失主应给予拾得人适当的奖金或报酬。如果没有失主认领,遗失物的一半将作为公款,一半作为奖赏。这种做法鼓励拾得人不占为己有,具有进步的社会意义。我国《民法通则》目前的规定表面上提倡拾金不昧的公共道德,但实际上的社会效果并不如预期,反而引导拾得人占有拾得物的消极意义,即归还遗失物给失主的拾得人得不到任何利益,不如占为己有。
在“假一罚十”承诺案件中,应维护商家承诺的严肃性和正常的交易秩序,不得随意否定悬赏广告的法律效力。法院轻易否认悬赏广告的法律效力具有消极的社会意义,因为这是否定了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和民事交易的正常秩序。相反,承认悬赏广告的合法性,积极鼓励拾金不昧的行为,有利于鼓励公民和法人遵守社会主义公共道德,遵守诚实守信的民法原则,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因此具有积极的意义。
我国刑法中关于刑事判决中的罚金缴纳问题,包括罚金的数额决定因素、缴纳方式和期限、以及困难情况下的处理方式。被判处罚金的当事人需履行缴纳义务,如确实无法按期缴纳,可向法院申请延期缴纳、减少罚金或免除罚金。法院根据具体情况作出裁定以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的法律规定、主体、需要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以及口头变更劳动合同未达成一致的处理方式。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的变更必须经过双方协商一致并以书面形式确认,口头变更未经同意视为无效。劳动者可通过仲裁或诉讼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变更时未变的内容依然有效,并介绍了变更劳动合同需要注意的四个方面。包括变更时间必须在合同有效期内,必须基于协商一致的原则,变更内容必须合法,以及变更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并签订书面协议。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应根据实际情况协商修改,确保合同的有
一起开发商虚假广告案例。某开发商宣传其房地产项目拥有高绿化率,但实际调查中,绿化率未达到宣传的数值。法院认定开发商在广告宣传中存在虚假成分,违反了广告法和合同法的规定,因此判决开发商赔偿购房人8万余元。此案例提醒开发商应遵守法律法规,确保广告宣传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