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公报》第1期(总第81期)刊登了鲁瑞庚诉东港市公安局悬赏广告纠纷案。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东港市公安局在发布的悬赏通告中明确表示,对于提供有关线索和协助破案的人,将给予一定数额的报酬。根据悬赏通告的第二条,鲁瑞庚所提供的线索符合条件,因此应按照悬赏通告的规定获得报酬。
在遗失物的拾得人有义务将其归还给失主的情况下,存在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当失主在遗失财产时发布给予拾得人报酬的悬赏广告时,广告人应受其约束。这种约束与《民法通则》的规定并不矛盾。拾得人有义务将遗失物归还给失主,同时享有获得悬赏广告所示报酬的权利。广告人则享有获得遗失物的权利,同时有义务支付其所承诺的报酬。在这种权利义务关系中,不能只强调法律规定而否认悬赏广告的法律效力。
二、《民法通则》在规定拾得遗失物和漂流物的民事责任时存在不完善和不合理之处。在我国古代和国外的民事立法中,对于拾得遗失物等财产的责任,通常规定给予奖赏,即在归还原物给失主时,失主应给予拾得人适当的奖金或报酬。如果没有失主认领,遗失物的一半将作为公款,一半作为奖赏。这种做法鼓励拾得人不占为己有,具有进步的社会意义。我国《民法通则》目前的规定表面上提倡拾金不昧的公共道德,但实际上的社会效果并不如预期,反而引导拾得人占有拾得物的消极意义,即归还遗失物给失主的拾得人得不到任何利益,不如占为己有。
在“假一罚十”承诺案件中,应维护商家承诺的严肃性和正常的交易秩序,不得随意否定悬赏广告的法律效力。法院轻易否认悬赏广告的法律效力具有消极的社会意义,因为这是否定了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和民事交易的正常秩序。相反,承认悬赏广告的合法性,积极鼓励拾金不昧的行为,有利于鼓励公民和法人遵守社会主义公共道德,遵守诚实守信的民法原则,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因此具有积极的意义。
抵押财产的合法性、真实性、变现能力,以及保证人的资格考察和办理法律规定手续等相关问题。在抵押财产方面,需要注意其是否合法流通、无其他法律负担、未设立过抵押等。同时,还需考虑其变现能力,特别是价值高但专业性强的设备等财产。此外,保证人的资信能力和信誉也
用工单位辞退员工是否应该支付补偿金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工单位是否应支付补偿金取决于辞退的合法性。同时还介绍了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年休假的天数以及用工单位违法辞退员工的处理方式。
一起商品房销售虚假广告的案例,其中开发商在广告中夸大宣传了商品房的环境设施,购房者入住后发现实际情况与广告不符而提起诉讼。开发商以广告非邀约、未对售房内容作出约定及未写入合同为由进行辩护。文章还介绍了商品房虚假广告的含义、形式和内容,包括商品房环境的
如何投诉电台虚假广告的问题。如果发现电台播放虚假广告,可以向工商管理部门投诉,相关部门会在七个工作日内处理并告知处理结果。同时,如遇到未依法履行职责的部门,单位和个人有权向上级机关或监察机关举报。投诉、举报人的个人信息将得到保密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