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叶全世界正处于现代化后期的“风险社会”时期。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社会就面临着“高度风险”,即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易发、频发期。目前我国正处于这样的“高风险”时期。对当今社会而言,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是不可避免的,是社会“非常态”中的“常态”。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响应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我国政府尚未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环境紧急事件管理机制,无论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自身严峻的环境紧急事件形势要求相比,环境紧急事件管理能力都存在较大差距。开展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防范与应急问题研究,是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和公信力的重要举措,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条件和保证。第一部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基础理论探讨。探讨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概念及特征,界定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机制的概念。第二部分,分析了国内外环境安全的现状及我国突发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突发环境污染紧急事件进行梳理,分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多发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我国政府建立环境突发事件管理机制己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第三部分,环境应急管理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针对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所适时制定的一系列应急管理措施的分析,总结发达国家在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面的经验,进而提出对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的几点启示。第四部分分析我国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部分加强我国突发性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建议与对策。具体做法就是建立紧急事件管理组织机构;制定关于紧急事件响应的公共政策;加快紧急事件响应的立法进程;开展预案研究,准备应急资源;建立“政府为核心,以多元互动为特征的平战结合”的治理机制。
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举证责任承担问题。依据我国相关法律,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由侵权人承担举证责任。污染者需承担因污染环境造成的侵权责任,并提供证据证明自己无过错或减轻责任的情况。若涉及多个污染者或第三人过错,责任大小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被侵权人可向相应
中国水污染问题的现状。主要来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水。水污染主要分为生物污染和化学污染两类,可引起传染病的流行以及各种慢性中毒性疾病。因此,治理水污染,保护水源并净化水源势在必行。
第三条规定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适用本法,发生或者即将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或者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行政机关采取应急措施或者临时措施,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作为突发事件下的子概念是一个模糊但非常重要的概念,而且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和范围。[1]本文的分析主要限定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管理上。基于此,我们认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是指在瞬间或短时间内大量排放污染物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