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法律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确保环境保护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根据环境保护法第四条的规定,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同时,国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以实现环境保护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协调。这一原则与国际环境组织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一致的。其中,“协调发展”强调制约发展的基本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可持续发展”则强调当前和未来需求之间的关系。两者的目的都是确保社会的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
环境保护法律的基本原则之二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这一原则是根据环境问题的特点以及国内外环境管理的主要经验和教训提出的。各部环境法律中均体现了这一原则。例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国家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实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的原则。其中提到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是预防为主原则具体体现的例子。此外,我国环境立法中确立的“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等环境管理制度,旨在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环境保护法律的基本原则之三是鼓励综合利用。综合利用是指最大限度地利用物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排放的各种废弃物,做到物尽其用,以减少整个社会生产和消费的排泄物,从而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国家鼓励、支持综合利用资源,对固体废物实行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并采取有利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活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
环境保护法律的基本原则之四是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开发者养护指对进行环境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组织或个人,有责任对其进行环境恢复、整治和养护。污染者治理指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组织或个人,有责任对其污染源和受污染环境进行治理。例如,环境保护法规定,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必须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对于排放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和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排污费,并负责处理。
抗诉的基本原则和程序。抗诉原则包括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适用法律错误等情形。抗诉程序包括抗诉的提出和方式,提出抗诉的主体和接受抗诉的法院审级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抗诉案件的再审程序和人民检察院派员出庭的相关内容。
关于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的意见。指导思想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法治建设原则,基本原则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分类规范实施和统筹衔接推进。目标是到普遍设立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同时,提出了建立健全党政机关法律顾问和公职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实施规定,内容包括事故处理的基本原则、涉及的各方职责、处理程序、费用承担及法律责任等方面。规定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道路交通事故,涉及军队、外籍人员等特殊情况也需依照规定处理。当事方需配合提供证据,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处理,
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举证责任承担问题。依据我国相关法律,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由侵权人承担举证责任。污染者需承担因污染环境造成的侵权责任,并提供证据证明自己无过错或减轻责任的情况。若涉及多个污染者或第三人过错,责任大小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被侵权人可向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