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污染防治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以及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包括我国的领陆、领水及领空。因此,水污染防治法适用于我国内陆水体的污染防治。需要注意的是,海洋污染防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不适用水污染防治法。
水污染防治法所指的“污染防治”不仅包括防治污染的活动,还包括排放污染物污染水体的活动。不论其国籍,任何单位、个人只要其行为涉及在我国领域内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以及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都必须遵守水污染防治法。
水污染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推动水污染防治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水污染防治任务十分艰巨,需要根本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突破科技难题,并投入大量资金和法律支持。因此,水污染防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为加快推动水污染防治工作,国务院将努力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国务院将把水污染防治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解决“人让水病”的问题。在制定产业政策、投资计划以及财税、金融、价格政策时,将充分考虑水环境保护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的深度融合。
国务院将结合执法检查发现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治理行动。将制定实施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方案,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提高化肥利用效率,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加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防治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还将加强十大重点行业的整治,推动工业园区水污染的集中治理,做好工业污染防治。此外,还将加快城镇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整治城市黑臭水体。
国务院将建立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的监测评估预警制度,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等要求。要健全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体系,实现水污染防治空间精细化管理。建立水环境保护的议事协调机制,促进流域区域协作。同时,将优化整合现有的水环境管理制度,加快制定排污许可等配套法规。通过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等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使破坏水环境者难以立足,保护改善水环境者得到实惠。
国务院将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推动水资源相关税费改革,促进多元融资和第三方治理。推动水环境的补偿,研究建立补偿引导资金,实施生态补偿试点。同时,加强水污染治理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建立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的水环境监测网络,增强基层监管力量,提升环境监管能力。
国务院将把水污染防治工作摆上各级政府的重要位置,确保各项举措得到切实落实。将进一步发挥目标考核的指挥棒作用,约束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同时,落实排污单位的主体责任,加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依法公开排污信息。
水污染防治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英国于1876年制定了《河流污染防治法》,日本于1896年制定了《河川法》等。20世纪5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加强了水污染防治方面的立法,制定了较完备的水污染防治法,如日本的《水质污染防治法》、美国的《水净化法》等。我国在50年代开始关注水污染防治,1959年制定了《生活饮用水卫生规程》。70年代后,我国进一步加强了水污染防治立法,制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1984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此后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权又制定了一系列水质标准、水污染排放标准和地方性水污染防治法规,初步形成了我国的水污染法律体系。水污染防治法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和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等措施,实现了保护地表水和地下水免受污染的目标。
环境监管失职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特征、客观特征、主体特征和主观特征。环境监管失职罪侵犯的是国家环保机关的监管活动及执法人员权力行为的正当性。犯罪客观表现为环保部门的不负责任行为导致环境资源破坏和公私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犯罪主体是负有环保监督管理职责
环境污染侵权诉讼主体的认定问题。文章指出,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范围应扩大至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应恪守传统诉讼法理论的要求。文章还按照环境侵权的种类,将环境侵权诉讼界定为三类。另外,文章讨论了环境污染侵权诉讼时效的问题,指出三年诉讼时效对受害者保护不足,最
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所需的材料,包括民事起诉状及副本、初步证据和消费者组织的证明材料等。同时,讨论了关于提起消费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问题,指出公民个人不具备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只有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经过法律明确规定后,才具备提起公益诉
为了防治环境污染,中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很多,其中与生物科学密切相关的有利用生物净化来消除环境污染和发展绿色食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