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法律相关规定,当违反环境保护规定导致他人受损时,侵权人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侵权责任法明确规定,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负侵权责任。同时,《环境保护法》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行为人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受损个人或单位进行赔偿。此外,《水污染防治法》也规定,水污染排放方不仅要承担行政责任,还应赔偿受损方的损失并排除危害。
1. 鉴定评估报告确定损失
通过鉴定评估机构采用专业的鉴定方法和计算公式,确定受害人的经济损失。这种方式相对客观公正,一般双方当事人都会接受,因此在法院确定环境污染侵权损害赔偿时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实践中也存在受害人无法提供鉴定评估报告来确定损失的情况,此时法院可能不支持其关于损害赔偿的诉求。
然而,鉴定评估报告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鉴定结果可能时过境迁,难以反映当时情况,强行鉴定可能不够客观,容易产生争议。其次,鉴定也可能存在主观因素,导致评估结果不准确。特别是在已有可比案例可供参考的情况下,是否有必要进行污染损失的鉴定也值得商榷。
2. 根据营业损失或其他可证明的收入确定损失
此种方式适用于受害人存在可计量收入的情况。例如,对于工商个体户受害人,可以根据其因侵权人环境污染行为而遭受的营业损失进行补偿。对于农业损失,可以根据平均水平或市场价格确定收入,并选取可参照的基准进行计算。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收入必须以合法为前提,否则法院可能不予支持。例如,在《李*强、张*峰等诉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航运公司海上养殖损害赔偿纠纷案》中,法院认为原告未能提交合法有效的海域使用权证书,无法证明其在养殖区内的养殖行为合法。因此,法院不支持原告关于养殖收入损失的诉求,只支持被告对养殖成本的赔偿责任。
3. 根据双方或受害人与第三人的协议约定确定损失
如果受害人与侵权人之间存在合同协议约定或与第三人签订有损失赔偿的协议,一般可以作为法院直接采信的证据和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受害人与第三人签订的协议中约定的损失补偿标准也存在不被法院采信的风险。我国现行环境法只要求侵权人对受害人负赔偿责任,对于受害人的间接损失,如纯经济利益,尚不能得到法律的有效救济。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三章的规定,当损害是因不可抗力、受害人故意、第三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以及被侵权人对损害也有过错时,行为人可以减轻或不承担赔偿责任。根据《侵权责任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环境污染侵权的免责和减责事由如下:
1. 不可抗力。
2. 受害人的故意。
3. 损害结果是因第三人造成的。
环境污染纠纷的举证责任及相关法规。规定污染者需承担侵权责任,需证明其行为与损害无关或符合法律规定的免责条件。以远安市化工厂超标排放为例,介绍了应对措施和法律责任。受害者可通过举报维护权益,并要求赔偿。具体赔偿金额需视情况而定,我国尚未明确规定相关赔偿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和赔偿原则。环境侵权作为新型侵权行为,因高度工业技术缺陷导致,采用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并立的二元化归责体系。赔偿原则方面,应坚持全部赔偿与限制赔偿相结合,并适度运用惩罚性原则。由于现代工业生产排污具有高度危险性和涉及复杂的科
环境侵权行为的构成及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的作用。文章从解释论角度考察,对《民法通则》第124条和《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1款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对环境侵权行为构成要件及归责原则的分歧。文章指出,《民法通则》中的规定主要解决法律适用问题,应适用环保法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是指“企业事业单位或者个人由于污染环境、生态破坏或者其他环境方面的民事侵权行为侵害了不特定多数人的人身财产利益,依法应当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我国相关立法则主要规定了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第一个表现形式即环境污染侵权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