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印度环境法律的渊源和立法体制
印度是英美法系国家,保留了殖民地时期的法律。印度独立后,根据1949年宪法,环境法律包括制定法和普通法。联邦和邦各自享有专属立法权和共享立法权。联邦对核能、跨邦交通、船舶运输等领域享有专属立法权,邦对公共健康和卫生、农业等领域享有专属立法权。共享立法权涵盖森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工厂等。未列举事项的立法权由联邦专属。联邦议会的上院可以决定邦专属立法权。联邦享有几乎完全的立法权,使得印度接近单一制国家。
(二)殖民地时期的环境法律
在印度现代环境法律出现之前,殖民地法律已经包含了应对环境问题的规范。然而,侵权法存在一些缺陷,如适用较少、诉讼拖沓、证明困难等。刑法方式惩罚污染者也效果不佳。
(三)后殖民地时期的环境法律
印度于1970年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环境立法。截至1984年,印度已制定了《野生动植物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森林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等。1986年通过的《环境保护法》是印度的第一部综合性环境立法,旨在管理有毒和危险物质。然而,印度的环境立法和执法仍然存在不足,尤其是执法体制方面。
印度1986年《环境保护法》及其附属立法形成伞形结构,旨在加强环境法律体系、理顺执法体制、提高执法能力和加强执法意愿。然而,行政执法效果并未实现这些目标。根据宪法赋予的司法管辖权,印度的司法机关奉行能动主义,部分校正了行政执法的不足。
印度环境基本法的实施对我国环境基本法的完善具有借鉴意义。我国与印度在经济社会条件和环境状况上具有相似之处,公民健康也受到严重威胁。通过汲取印度环境基本法及其司法实践的教训,我们可以加强我国的环境法律体系和执法能力,以更好地保护环境和公民健康。
协议管辖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国际民事诉讼中的应用。协议管辖允许当事人在纠纷发生前或发生后通过协议选择解决纠纷的管辖法院。它涉及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作用、性质以及协议的方式和效力。不同国家的法律对协议管辖的规定有所不同,但一些国家已在立法或司法实践中承认其有
关于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法律解释及其实践案例。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相关解释,旨在加大对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文中详述了一夫妻因逃避法院判决而面临法律制裁的实例,包括法院的判决、司法拘留以及追加被执行人等过程。最终,法院认定两人
云南省关于侵犯财产犯罪的数额认定规定,其中包括诈骗罪、抢夺罪、聚众哄抢罪和侵占罪的数额与情节的具体规定。根据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结合云南省司法实践,对不同犯罪的数额标准进行了详细阐述,并规定了不同数额下的情节认定标准。
刑事诉讼法中的自诉案件范围,包括告诉才处理的案件、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以及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对于这类案件,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但证据不足或属于公安机关受理的,应移送公安机关。同时,司法实践中需注意,第三类案件成为自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