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印度环境法律的渊源和立法体制
印度是英美法系国家,保留了殖民地时期的法律。印度独立后,根据1949年宪法,环境法律包括制定法和普通法。联邦和邦各自享有专属立法权和共享立法权。联邦对核能、跨邦交通、船舶运输等领域享有专属立法权,邦对公共健康和卫生、农业等领域享有专属立法权。共享立法权涵盖森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工厂等。未列举事项的立法权由联邦专属。联邦议会的上院可以决定邦专属立法权。联邦享有几乎完全的立法权,使得印度接近单一制国家。
(二)殖民地时期的环境法律
在印度现代环境法律出现之前,殖民地法律已经包含了应对环境问题的规范。然而,侵权法存在一些缺陷,如适用较少、诉讼拖沓、证明困难等。刑法方式惩罚污染者也效果不佳。
(三)后殖民地时期的环境法律
印度于1970年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环境立法。截至1984年,印度已制定了《野生动植物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森林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等。1986年通过的《环境保护法》是印度的第一部综合性环境立法,旨在管理有毒和危险物质。然而,印度的环境立法和执法仍然存在不足,尤其是执法体制方面。
印度1986年《环境保护法》及其附属立法形成伞形结构,旨在加强环境法律体系、理顺执法体制、提高执法能力和加强执法意愿。然而,行政执法效果并未实现这些目标。根据宪法赋予的司法管辖权,印度的司法机关奉行能动主义,部分校正了行政执法的不足。
印度环境基本法的实施对我国环境基本法的完善具有借鉴意义。我国与印度在经济社会条件和环境状况上具有相似之处,公民健康也受到严重威胁。通过汲取印度环境基本法及其司法实践的教训,我们可以加强我国的环境法律体系和执法能力,以更好地保护环境和公民健康。
处置建筑垃圾的单位在运输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建筑垃圾的法律处罚规定。单位需遵守相关规定,否则将受到罚款等处罚。同时,文章介绍了生活垃圾的四大处理方法,包括填埋、焚烧、堆肥等,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城镇化水平的增快,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那么环境污染中水污染是相对来说最为严重的。
刑事诉讼法中关于取保候审申请主体资格的规定。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申请取保候审,法定代理人包括父母、养父母、监护人等,近亲属包括亲属关系较近的亲属。同时,被羁押的被告人的律师也有权申请取保候审,但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不一致的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及其相关法规。标准包括三类区域的不同噪声限值,并强调定期评估与适时修订的重要性。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噪声工作岗位的判定,依据GBZ 2.1相关法规,对噪声职业暴露实行严格的限值制度,并指出噪声含量未超标准不代表无污染。目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