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公开重点排污单位的环境信息,公民可以了解到污染物的种类、排放方式、浓度和总量等重要信息。这使公民能够更好地了解环境状况,并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公民可以通过监督和监测排污单位的超标排放情况,促使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少污染。此外,公开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也有助于公民了解环境保护设施的有效性和运行情况。
政府部门应当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便利。这包括建立合适的渠道,使公民能够及时获取环境信息,以及提供参与环境保护的机会。政府部门还应当积极回应公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公众的声音得到充分听取和重视。
总之,政府应当通过公开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以及接受社会监督的方式,促使公民知晓并参与环境保护工作。这样可以增强公民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共同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各级人民政府对排污企业的检查制度。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有现场检查权,可查封、扣押违规排污企业设施和设备。政府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每年向人大报告环境状况并接受监督。
海洋环境公益诉讼的困境和应对之策。随着海洋污染事故的频发,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面临挑战。当前,由于缺乏直接的诉讼主体和对公益损害认识不足等问题,海洋环境公益诉讼鲜有人问津。通过提出塔斯曼海轮海洋溢油生态索赔案等案例,文章指出了当前海洋环境公益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10起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其中3起为环保公益组织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10起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并重点介绍了环保公益组织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作用及其挑战。全国各级法院受理的环境资源民事案件数量上升,但环境公益组织参与诉讼的数量和能力均存在不足。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就拒绝受理的腾格里沙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民事公益诉讼在环境资源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环境公益组织在提起诉讼时面临困难,诉讼能力存在不足。最高人民法院正在审查中国绿发会提起的公益诉讼再审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