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 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
2. 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
3. 建设项目对周围地区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
4.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5.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6. 建议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
此外,还需要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建设规模和性质、选址合理性和符合环保要求程度、防治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和技术可行性、是否需要进一步评价等问题进行结论。
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程序一般如下:
1. 建设单位或主管部门与具备相应资格证书的评价单位签订合同,委托其进行调查和评价工作;
2. 评价单位通过调查和评价制作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评价工作要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完成,建设单位在该阶段报批,但涉及铁路、交通等建设项目的,经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可以在初步设计完成前报批;
3. 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负责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进行预审;
4. 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权限如下:
1. 核设施、绝密工程等特殊性质的建设项目,跨省级区域的建设项目以及国务院审批或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审批;
2. 其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权限由省级人民政府规定;
3. 对于存在环境问题争议的项目,应提交上一级环保部门审批。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收到环境影响报告书之日起6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对于环境影响报告表和环境影响登记表,分别在收到之日起30日内和15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并通知建设单位。
各级人民政府对排污企业的检查制度。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有现场检查权,可查封、扣押违规排污企业设施和设备。政府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每年向人大报告环境状况并接受监督。
海洋环境公益诉讼的困境和应对之策。随着海洋污染事故的频发,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面临挑战。当前,由于缺乏直接的诉讼主体和对公益损害认识不足等问题,海洋环境公益诉讼鲜有人问津。通过提出塔斯曼海轮海洋溢油生态索赔案等案例,文章指出了当前海洋环境公益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10起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其中3起为环保公益组织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10起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并重点介绍了环保公益组织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作用及其挑战。全国各级法院受理的环境资源民事案件数量上升,但环境公益组织参与诉讼的数量和能力均存在不足。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就拒绝受理的腾格里沙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民事公益诉讼在环境资源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环境公益组织在提起诉讼时面临困难,诉讼能力存在不足。最高人民法院正在审查中国绿发会提起的公益诉讼再审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