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受害者错误
1、校园暴力的受害者都有性格缺陷
心理专家认为,当今社会,人们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大,这种压力也渐渐蔓延到未成年的孩子身上。在压力之下,一部分在同伴关系中处于“强势”的孩子将怨气发泄到性格懦弱的同学身上,当自己学习、生活、社交遇到困难时,往往通过欺负、压制他人的途径来发泄,有时甚至单纯为了“找乐子”而要让朋友出出洋相。专家认为,这样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暴力倾向。而另一部分孩子,性格柔弱,在同伴面前低声下气、逆来顺受,成了一些同学的“出气筒”,却委曲求全不愿告诉老师和家长,也从不反抗。而实施暴力的孩子往往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用“巧妙”的手段,对受害者进行长期的隐性伤害。同时,在伤害的初始阶段,强势的一方总会以孤立或更严重的伤害相威胁,强迫弱势的一方接受这种虐待,甚至在他人面前仍然保持“好朋友”的关系。
2、精神伤害需要注意
在一些隐性暴力事件中,受害者除了身体上的伤痕之外,还存在着更严重的精神伤害,这种看不到的伤害比疼痛往往更让人忧心。在受到侮辱之后,有些孩子可能闷闷不乐或者不想上学,有的父母会发现原本乖巧的孩子脾气越来越暴躁,晚上常做噩梦、说胡话,成绩下降,很多父母这时才开始警觉。如果受虐者的心理得不到及时、正确的疏导,很可能会导致悲剧的发生。2005年马*爵一案的发生,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当弱者长期处于被欺压的地位,不良情绪压抑到极点、寻求突破口爆发时,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对于施暴者,往往是一些问题学生,人们常常把他们的错误归咎于“家庭溺爱”、“道德教育失败”、“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等原因,甚至把祸根推给了网吧、录像厅或不良书刊。但也有教育者认为,持这些观点的人不应该忽略表面现象之下的根本所在:即这些学生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而解决人格成长中的问题,需要教育者,无论学校还是家庭,给予每个孩子关怀和爱心,给予他们正确的行为榜样。
校园欺凌的类型
典型欺凌者
·霸道和冲动,倾向使用暴力欺压他人。
·比较自我中心,对受害同学缺少同情心。
·得到部分同辈的认同。
·行为上比起其他同学突出。
校园欺凌被动欺凌者
·看见欺凌者的暴力行为得逞,于是协助及附和欺凌者,有些藉此保护自己,免受欺凌。有些则是见欺凌过自己的被欺凌者的反击。
·看见欺凌者欺凌同学后,则嘲笑受害者无用。
校园欺凌被欺凌者
·性格内向、害羞、怕事。
·在同学间不受重视,只有很少朋友,在学校中十分孤单。
·缺乏与同辈相处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
·有身体障碍者、有智力障碍者。
·沉默、表达能力不佳者。
·性格或行为上有异于他人。
校园欺凌对受害者影响
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身心影响:恐惧、消沉抑郁、创伤后遗症、忧虑、胃痛、吸毒、酗酒、自残、自杀,自己也成为欺凌者,可能是校园枪击案的原因之一。
其他影响:常常缺席、对老师不恭敬、诉讼。
校园暴力的判刑规定及具体年龄要求。文章指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下特定罪行应负刑事责任。同时,校园暴力分为行为暴力、语言暴力和心理暴力,应采取措施预防并应对。为应对校园暴力,需具备依法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等,并搜集证据及时报告。每个人都应承担
电梯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管理人员职责、电梯安全操作规程以及电梯自行检查及隐患整改制度。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制定和执行电梯管理规章制度,全面负责电梯的安全运行和管理工作。电梯安全操作规程包括开梯程序和关梯程序。此外,还建立了电梯设备的运行自查监控管理制度
未成年人校园伤害事件中,不同责任主体的职责界定。明确了学校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不因接受学生入学而承担监护职责,但在教育、管理和保护方面有过错时需承担责任。同时,监护人可以将监护职责委托给学校,但必须达成明确约定。校园伤害事件中,第三人包括校外第三人
嘲笑如果是比较严重的,侵害了心里健康了就属于暴力行为。干涉受害者的个人财产、教科书、衣裳等,损坏,或通过他们嘲笑受害者。欺凌者明显地比受害者强,而欺凌是在受害者未能保护自己的情况下发生。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可能涉嫌故意伤害罪,最高可以判处死刑。犯罪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