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确信访的概念——信访确实是可行的维权手段之一。
根据《信访条例》第二条规定,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
另外,《条例》中对信访的渠道、方式和管辖也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并且条例中多次强调打通官民沟通渠道、妥善及时处理信访人的诉求。
从《条例》中关于信访的定义来看,老百姓只要觉得有问题,就可以进行信访,并且信访通道大开绿灯,看似畅行无阻,简而言之,在法律规定的基础之上,信访的确是一条可行的路,也就是说,在遭遇拆迁补偿纠纷时,在维权过程中进行有效信访是专业拆迁律师鼓励的。
2、了解背后的障碍——信访必须有效,不能滥用。
怎样的信访才是有效的呢?这就要从信访背后的条条框框来看。
其实信访活动看似简单直接,实际上却有许多限制甚至“雷区”。
首先来看看限制。根据《条例》规定,信访人不得越级上访,不得重复上访,并且,法律明确了凡是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都应该走正常的法律程序。也就是说,信访并非具有普遍法律强制力的法律程序,排除受理处理程序繁多,期限长,处理环节不透明,多环节存在“踢皮球”余地之外,处理结果无强制执行力也是其硬伤。
再来看看信访过程中的“雷区”。第一,信访过程中必须找准职责机关,盲目反映容易被拒,浪费争取拆迁补偿的黄金时间;第二,诉求必须合理有据,不能捏造、夸大事实,一但被认定为诬告陷害,非但不能实现诉求,反而会让自己遭遇囹圄之困;第三,信访必须守秩序,走程序,逐级信访,不能越级,只有冷静理智地进行信访,才能有效地传达诉求,降低直接被拒、路被堵死的可能;第四,信访过程中应当索要书面告知、答复文件并妥善保管,这些书面材料在日后的复查、复议、诉讼过程中都能作为有效证据,如果信访人仅仅与受访部门进行口头交流,那么日后很可能发生无凭无证、死无对证的尴尬场面。
因此,从专业拆迁律师的角度来说,京-尚拆迁律师建议当事人,把信访当做一种辅助手段而非赖以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在律师的指导下有节奏、有效率、按部就班地进行,才能发挥其在维权过程中的价值。
3、别放弃主战场——信访失败,还能通过诉讼方式救济!
《信访条例》中仅规定了对信访处理意见不服时可提出复查、复核请求,并未对起诉方式进行明确规定。但从案件处理实践经验出发,对于信访答复意见不满的,只要符合法定条件,当事人是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法院撤销,并要求有关机关重新处理其请求的。
也就是说,通过这一途径和方式,可以将无强制力的信访结果变为有法律约束力的诉讼判决/裁定结果,为争取合理拆迁补偿将路铺的更宽一些。
小产权房的法律性质及其影响。小产权房是在农民集体土地上建设的房屋,其产权证由乡政府或村委会颁发,存在产权纠纷和法律风险。由于其开发建设过程缺乏监管,质量问题和产权手续问题较为突出。遇到拆迁时,小产权房难以获得相应的补偿。此外,本文还介绍了小产权房涉及
拆迁赔偿房产是否具备抵押贷款的可能性。依据相关法律规定,拆迁赔偿房产如具备产权无异议,可登记抵押作为债务的担保。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安置房买卖纠纷的处理方式以及最新的抵押物规定资讯。
村民委员会未经村民大会同意擅自提留征地补偿款行为的法律责任问题。该行为被视为违法犯罪行为,并涉及法律依据和相关后果。文章还介绍了村民权益的保护措施以及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在干预村民自治事项时的责任。
宅基地转让协议纠纷的处理方式。协议效力取决于签约对象,内部成员间转让有效,向外部人转让需获集体同意。协议无效时,根据房屋是否交付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遇到拆迁,法院通过判决动迁款归属处理纠纷。同时,提出宅基地买卖纠纷的解决方式,包括双方协商、向受理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