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朱某某与被告田某某是泾县泾川镇的居民。他们于1988年举行了结婚仪式,但至今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他们育有一女田某。2001年底,朱某某与田某某一同到浙江打工,期间经常发生争吵。2007年9月,朱某某带着女儿另外租房居住。
2007年底至2008年5月,朱某某与她的小学同学童某频繁通话并互发短信。他们通话次数超过60次,最长一次通话时间达30分钟。在短信中,他们以“老婆”、“老公”相称,短信内容暧昧。今年10月,朱某某向法院起诉离婚。
被告田某某辩称,原告经常与其他男人交往密切,与童某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田某某提供了原告与童某的手机通话单和照片,要求原告赔偿精神损失。
法院认为,原、被告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但至今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其婚姻关系属于事实婚姻。经法院调解后,双方不能和好,依法应判决准予离婚。根据原告与童某的通话次数、时间以及短信内容,可以看出他们的关系已超出正常的同学关系,且短信中双方均以夫妻名义相称。因此,被告提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符合法律规定,应予支持。法院判决原告赔偿被告精神损害抚慰金1万元。
行政赔偿申请费用的支付问题。被害人向义务机关提出行政赔偿申请时无需支付费用,但如选择提起行政赔偿诉讼,则需支付诉讼费用。对于经济困难的当事人,可申请缓交、减交或免交。行政赔偿方式包括支付赔偿金、返还财产和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赔偿。赔偿标准根据《国家赔偿
精神损失费的赔偿标准,包括死亡、残疾及侵害人身权益但未造成死亡或残疾的三种情况。赔偿金额分为不同等级,确定金额时需考虑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害行为的具体情节、后果、获利情况、经济能力及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目前实际操作中尚无明确标准,由法官依据
非刑事司法精神损害赔偿的诞生及其重要意义。引入精神损害赔偿至非刑事司法赔偿领域有助于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拓展其范围和功效,并倒逼司法机关善待公民人身权。司法解释首次明确非刑事司法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这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措施。
离婚损害赔偿的要求条件和方式。在离婚案件中,无过错方需要区分不同情况提出损害赔偿请求,包括财产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两种方式。对于财产损害赔偿,应遵循全部赔偿原则,不仅要赔偿直接损失,还要赔偿确定的间接损失;而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确定赔偿数额较为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