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权是指公众对特定个人或法人社会形象的客观评价。公民和法人都享有维护自己获得公正社会评价的权利,即公民名誉权和法人名誉权。侵犯名誉权的行为主要包括侮辱和诽谤,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口头或书面形式,也可以是在媒体上发布损害他人名誉权的信息,甚至可以是通过动作侮辱他人的身体或强迫他人自我侮辱等。只要行为客观上导致他人名誉贬损,都可以视为侵犯名誉权。
我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这一规定明确了公民和法人名誉权的法律保护。
在司法实践中,网络被公认为名誉侵权的多发区。与其他侵犯名誉权的方式相比,网络名誉侵权具有以下特征:
互联网的性质决定了侵权言论在网络上的传播具有广泛性。上载到互联网上的信息可以在几秒钟内传遍全球。一个人的侵权言论通过网络可以轻易传播到其他地区甚至其他国家,与其他侵权方式相比,网络侵权更难控制。
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和快速性使得侵权言论的传播范围更大,对受害人造成的伤害也更严重。尽管我国互联网发展时间短,但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名誉侵权的危害范围必然增加。
网络名誉侵权的责任除了侵权言论的发布者,还可能涉及网站经营者。对于网站经营者是否承担责任以及承担何种责任一直存在争议。各国法律界都在积极立法,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完善方式。
在网络世界中,用户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制作者。用户常常以个人电脑为屏障,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进入网络,对言行的自律程度大大降低。同时,由于网络上的信息量巨大,使得网站经营者无法完全对自己网站上的内容进行有效控制。在这样的前提下,网络名誉侵权变得更加容易。当前网络名誉侵权的方式主要有:
信息网络技术对个人隐私权的威胁以及网络空间中隐私侵权的情形。网络隐私权涉及个人在网络上的行为和信息,具有客体扩大化和数据化的新特点。非法收集利用个人数据、非法干涉监视私人活动、网络黑客的破坏活动以及擅自泄露他人隐私等行为严重侵犯了个人隐私权。
网络传播信息的法律责任问题。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直接侵权的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是有法律依据的,旨在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操作上是可行的,符合公平正义原则。虽然网络服务提供者无法阻止所有侵权行为,但可通过采取过滤和补救措施来防止损害扩大,因此承担连带责任是合
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打击网络暴力行为。文中指出,网络用户的侵权行为需负民事法律责任,包括转发谣言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行为。同时,应扩大刑法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规制范畴,并应对网络暴力事件采取措施。具体措施包括构建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完善的网络言论应急疏
网络侵害名誉权的赔偿方式,包括财产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财产损害包括现有财产损失和可得利益丧失,如工作和法人财产损失等。精神损害则包括名誉利益毁损和精神痛苦。赔偿数额需考虑多种因素。网络名誉侵权的构成要件包括传播行为、针对特定人、传播内容具有妨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