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权责任 > 网络侵权 > 网络人格权 > 网络名誉侵权的形态研究

网络名誉侵权的形态研究

时间:2025-01-09 浏览:2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98478
网络名誉权纠纷是近年来发生的新类型案件,而网络名誉权纠纷比较复杂,涉及到用户之间,即受害人与侵权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用户与网站经营者之间的关系,还涉及到侵权内容的保存和精神损害赔偿的确定等问题,故有必要对网络侵权形态做一分析研究。

名誉权及其侵犯行为

名誉权是指公众对特定个人或法人社会形象的客观评价。公民和法人都享有维护自己获得公正社会评价的权利,即公民名誉权和法人名誉权。侵犯名誉权的行为主要包括侮辱和诽谤,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口头或书面形式,也可以是在媒体上发布损害他人名誉权的信息,甚至可以是通过动作侮辱他人的身体或强迫他人自我侮辱等。只要行为客观上导致他人名誉贬损,都可以视为侵犯名誉权。

名誉权的法律保护

我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这一规定明确了公民和法人名誉权的法律保护。

网络名誉侵权的特征

在司法实践中,网络被公认为名誉侵权的多发区。与其他侵犯名誉权的方式相比,网络名誉侵权具有以下特征:

广泛性的侵权言论散播

互联网的性质决定了侵权言论在网络上的传播具有广泛性。上载到互联网上的信息可以在几秒钟内传遍全球。一个人的侵权言论通过网络可以轻易传播到其他地区甚至其他国家,与其他侵权方式相比,网络侵权更难控制。

难以估计的侵权言论危害后果

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和快速性使得侵权言论的传播范围更大,对受害人造成的伤害也更严重。尽管我国互联网发展时间短,但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名誉侵权的危害范围必然增加。

责任界定困难

网络名誉侵权的责任除了侵权言论的发布者,还可能涉及网站经营者。对于网站经营者是否承担责任以及承担何种责任一直存在争议。各国法律界都在积极立法,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完善方式。

网络名誉侵权的方式

在网络世界中,用户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制作者。用户常常以个人电脑为屏障,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进入网络,对言行的自律程度大大降低。同时,由于网络上的信息量巨大,使得网站经营者无法完全对自己网站上的内容进行有效控制。在这样的前提下,网络名誉侵权变得更加容易。当前网络名誉侵权的方式主要有: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网络名誉权保护的法律规定

    网络名誉权保护的法律规定。根据《民法通则》等相关法规,公民和法人享有名誉权,其人格尊严受到法律保护。侵权者需承担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等责任。对于不执行判决的侵权人,法院可采取公告等方式公布判决。

  • 网络名誉权保护的法律规定

    网络名誉权的法律保障问题。法律规定公民和法人享有名誉权,禁止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名誉。网络名誉权侵犯行为可通过证据保全进行确认,但中国尚未有具体保护措施。法院主要依据普通名誉权法律规定和涉及网络名誉权的行政法规来处理相关案件。对于侵权人,法院可采取多

  • 隐私权的法律意义和内容

    隐私权的法律意义和内容,包括隐私隐瞒权、隐私利用权等。同时,文章也涉及名誉权、姓名权和肖像权的法律保护。此外,文章指出了人肉搜索维权的困难,如责任主体难以确定、侵权证据难以追溯等。因此,网络环境下个人隐私保护面临诸多挑战。

  • 网络侵权管辖法院的确定

    网络侵权行为的管辖法院确定问题,以及网络侵权受害方的赔偿问题。网络侵权行为的管辖权由侵权行为发生地法院决定,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计算机等信息设备所在地和被侵权人的住所地。网络侵权行为包括网络名誉侵权和网络著作权侵权等,受害方可以通过不同的维权方式获

  • 名誉侵权是否构成
  • 网络侵害名誉权的赔偿方式
  • 网络名誉侵权的法律处理方式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