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秘密权利人的损失包括计算的财产和收入损失。这些损失应作为赔偿的依据。其中包括权利人本身的收入以及预期的若干年内的收益。在计算时,需要考虑商业秘密的研制开发成本、成熟程度、利用周期和可重复利用性,以及商业秘密的使用和转让、市场供求状况等因素。
侵权人因侵权行为获得的利益也可以作为损失和赔偿额的依据。计算时需要假设侵权人未再向第三人披露、转让和不为其他公众所知。对于非法出卖商业秘密的行为,以非法出卖收入为损失额;对于违法使用商业秘密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为,以因此获得或增加的利润为损失额。如果侵权人的行为属于间接使用,如利用跳槽员工带来的原单位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等,以其产生的效益为损失和赔偿额。
当以上两种方法计算不便时,可以采用这种弥补性方法来计算损失和赔偿额。假设侵权方在正常情况下取得权利人商业秘密的许可使用时,其许可费用应该是多少,再推定该数额为损失和赔偿额。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侵权人就此取得了该商业秘密的合法使用权。
在司法实践中,“重大损失”一般指给权利人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经济损失或丧失竞争优势、竞争能力甚至竞争资格等。而“特别严重后果”则指给权利人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特别重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导致企业清算、破产等情况。由于本罪是结果犯,如无“重大损失”则不构成犯罪。因此,立法机关或司法机关应当对“重大损失”和“特别严重后果”作出明确的规定或解释,以便实际操作。
商业秘密的侵犯行为包括间接侵权和直接侵权两种形式,以及其他表现形式。根据《反不当竞争法》第九条的规定,经营者不得通过盗窃、贿赂、欺诈、胁迫、电子侵入等不正当手段获取他人的商业秘密,也不得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已获取的商业秘密。同时,违反保密义务或
对于专利、商标、版权、公司名称、产品包装、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商业秘密、不正当竞争等知识产权侵权、假冒案件,我们将提供全面的调查取证服务,并对上述案件采取及时、有利的行政取缔行动或提起知识产权法律诉讼,打击侵权知识产权行为并为委托人索取经济赔偿。我
近些年来,侵害商业秘密纠纷案件频繁发生,企业商业秘密被窃取或泄露导致损失惨重,但实践中,尽管侵权频发,维权却十分艰难,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原因:。侵害商业秘密纠纷诉讼是知识产权诉讼中较为疑难、复杂的一类案件,律师在代理侵害商业秘密纠纷案件时,应注
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从行为主体来看,主要表现为内部人(雇员)侵害、保密义务人侵害以及第三人侵害,从行为方式来看,主要表现为秘密窃取、利益诱骗、强取豪夺、非法披露和非法使用等。根据我国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之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