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服务提供者作为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有能力也有必要保存用户在网络上的活动记录。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十三条规定,行政管理部门可以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涉嫌侵权的服务对象的姓名(名称)、联系方式、网络地址等资料。在网络名誉侵权诉讼中,如果原告无法获取被告侵权的网上数据信息,可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十七条规定,向法院申请调查网络服务提供商。通过法院调取的IP地址、注册ID、上网时间等记录的分析,可以初步确定侵权行为人的身份。
如果侵权行为人在提供上网服务的经营场所实施侵权行为,人民法院可以向这些经营场所调取行为人的上网记录。通过对用户上网时间与侵权时间、上机号和侵权IP地址的比对,可以辨别侵权行为人的真实身份。
在查证侵权行为人的身份时,还应考虑纠纷的起因,知情人的反映,以及从网上“口水战”到现实纠葛的转化等各种情节。结合技术参数,通过综合分析的方式作出甄别。
如果被侵权人通知网站经营商删除侵权内容后,网站未按要求删除,可以将侵权行为人和经营网站一并列为被告,并要求共同赔偿。在经过法庭审理后,最终确定由谁来承担侵权责任。
原告因被告公司在其网站上刊登涉及个人隐私的文章而引发的侵权纠纷。原告提交证据并请求法院依法裁判,主张被告停止侵害名誉权、隐私权,删除侵权文章,并赔偿精神损害和承担诉讼费。本案涉及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的相关法律规定。
网络编辑转载报纸内容的法律焦点和违法后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网站转载报纸内容引发争议。法律对报纸内容的保护有限,部分不受著作权法保护。对于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网站转载需征得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网络编辑转载未经许可且不支付报酬可能会承担停止转载
徐某诉某互联网公司网络游戏侵权纠纷案。徐某的游戏账号被该公司封停,导致无法登录游戏,引发侵权纠纷。法院认为互联网公司应证明徐某是否传播非法网站的行为及封停行为的合法性,否则需承担法律责任。案件审理过程中,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互联网公司撤回上诉。该案反映
网络曝光是否构成侵权行为的问题。文章指出,依法曝光违法犯罪行为是合法行为,不属于侵权。同时,文章介绍了网络侵权的定义和主体,包括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和网络中介服务提供者等,并指出这些主体在侵权纠纷中的责任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