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服务提供者作为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有能力也有必要保存用户在网络上的活动记录。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十三条规定,行政管理部门可以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涉嫌侵权的服务对象的姓名(名称)、联系方式、网络地址等资料。在网络名誉侵权诉讼中,如果原告无法获取被告侵权的网上数据信息,可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十七条规定,向法院申请调查网络服务提供商。通过法院调取的IP地址、注册ID、上网时间等记录的分析,可以初步确定侵权行为人的身份。
如果侵权行为人在提供上网服务的经营场所实施侵权行为,人民法院可以向这些经营场所调取行为人的上网记录。通过对用户上网时间与侵权时间、上机号和侵权IP地址的比对,可以辨别侵权行为人的真实身份。
在查证侵权行为人的身份时,还应考虑纠纷的起因,知情人的反映,以及从网上“口水战”到现实纠葛的转化等各种情节。结合技术参数,通过综合分析的方式作出甄别。
如果被侵权人通知网站经营商删除侵权内容后,网站未按要求删除,可以将侵权行为人和经营网站一并列为被告,并要求共同赔偿。在经过法庭审理后,最终确定由谁来承担侵权责任。
10月31日,我国第一起因电子商务引起的著作权侵权案在京审结案件的原告是**万家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被告是**易华佳居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被告的上述行为严重的侵犯了原告的著作权,使原告的商业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故诉至法院,请求判令被告:1、立即停止侵权行为;2、向原
根据相关规定,侵犯著作权的诉讼时效为两年,自著作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权利人超过两年起诉的,如果侵权行为在起诉时仍在持续,在该著作权保护期内,人民法院应当判决被告停止侵权行为;侵权损害赔偿数额应当自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诉之日起向前推算
在网络名誉侵权诉讼中,原告因无法取得被告侵权的网上数据信息,故其可以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十七条规定,申请人民法院向网络服务提供商进行调查。通过法院调取的IP地址、注册ID、上网时间等记录的分析,可确定或基本框定侵权行为人的身份。
传统的司法管辖理论是以地域、当事人的国籍和当事人的意志为基础的。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9条对侵权案件的管辖是这么规定的,“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网络侵权案件与一般侵权案件相比,既有共性,又有一定的差异。就国内司法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