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将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以下简称“一法一决定”)的执法检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根据报告,公安机关在过去两年共侦破了3700余起侵犯个人信息犯罪案件,并抓获了11000余名犯罪嫌疑人。全国法院在2014年至2017年9月期间共审理了1529件利用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案件。
根据社会调查中心提供给执法检查组的万人调查报告,有52.1%的受访者认为,关于“网络服务提供者和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在业务活动中收集、使用公民个人电子信息,必须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的法律规定执行得不好或一般。49.6%的受访者曾经遇到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的现象,其中18.3%的受访者经常遇到过度采集用户信息的现象。61.2%的人遇到过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地位强制收集、使用用户信息的“霸王条款”,如果不接受就无法使用产品或接受服务。52.5%的人认为执法部门在保护用户信息方面的成效一般或不好,许多人反映在发现个人信息被泄露或滥用后,举报、投诉和立案难度普遍存在。
报告还披露,执法检查发现一些互联网公司和公共服务部门存储了大量公民个人信息,但其安防技术滞后,容易被不法分子窃取和盗用。一些单位的内控制度不完善或未落实,导致大量用户信息泄露。当前在一些地方,利用网络非法采集、窃取、贩卖和利用用户信息已经形成黑色产业链。
信息安全法属于刑事法律,是一种预防信息犯罪的法律。由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应用的普及和信息的重要性,破坏网络安全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破坏计算机系统功能的犯罪所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而且犯罪手段不断升级,给人民群众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
除了信息安全法,还有其他法律起到保护信息安全的作用。最典型的是电子签名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电子签名法属于私法范畴,主要目的是保障电子商务安全。个人信息保护法是以保护个人人格权益为目的,属于行政法和民法的交叉法,与信息安全法有明显的不同。
刑事法庭审理程序的相关规定。包括开庭时提供当事人信息,法庭调查阶段审查犯罪事实和证据,被告人有最后陈述的权利,以及合议庭评议和审判阶段确定被告人刑事责任和相关问题。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具有法律效力。
单位犯罪案的审理程序及注意事项。文章介绍了审理单位犯罪案的基本原则和适用法律,以及审查起诉书中的必要信息。同时,强调了诉讼代表人的资格要求和出庭义务,被告单位的诉讼代表人享有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此外,文章还提到了追缴或扣押、冻结违法所得
共同犯罪案件的审理方式。对于是否可以分别审理,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在司法实践中,一般会合并起诉和审理以节省资源。审理程序包括核对被告人信息、分开调查、核实供述不符之处,并在同一判决书中对二人进行判决。某些情况下,同案犯可被另案处理。庭审中的质证过程可
警方捣毁制假窝点并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的过程。行动中缴获了大量制贩假火车票的设备和材料,两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已被抓获。经审查,这对夫妻通过网上发布出售假票信息获利超过10万元。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律师建议遇到假车票应立即报警并配合调查。伪造或倒卖伪